到底是換還是不換呢?很糾結!兩處房子都想要,但是隻能選擇一處,所以拿不定主意!苗苗姐晚上都睡不著覺,總是要想這個問題,但又難以決定。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講的心理衝突。心理衝突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方向的動機、欲望、目標和反應同時出現,由於難以取舍而引起的緊張情緒。是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心理學家勒溫和米勒按衝突的形式將其分為四類:
第一類,雙趨衝突。兩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趨之,但二者不可兼得,難以抉擇,比如,周末,有兩個同學邀請你去玩。一個同學邀請你去唱歌,其實你很愛唱歌,所以你很想去;接著又一個同學邀請你去逛街,你很久沒有逛街了,想買幾件漂亮的衣服,所以你也想去。怎麼辦呢?很為難。
第二類,雙避衝突。兩件事都有排斥力,都力求避免,但必須擇取其一,難以決定。當人們發現兩個目標可能同時具有威脅性,就會有二者都要逃避的動機。比如,當你生病了,醫生告訴你,要麼選擇打針,要麼選擇吃藥,可是你既不願意打針,又不願意吃藥,這時候形成了心理衝突。
第三類,趨避衝突。兩件事物一有利、一有弊,容易抉擇;目標衝突,兩種方向相反、強度相似的需要;行動衝突,要達到目的可采取兩種行動,各有利弊不知如何抉擇;目標衝突,要達到最後需求,有不同目標,但又顧此失彼,不能抉擇。比如,你既想擔任學生幹部使自己得到實際鍛煉,又怕占時太多,影響學習,這是種兩難選擇。
第四類,雙重趨避衝突。這是雙避衝突與雙趨衝突的複合形式,也可能是兩種趨避衝突的複合形式,即兩個目標或情境對個體同時有利和有弊。麵對這種情況,當事人往往陷入左右為難的痛苦取舍中,即雙重趨避衝突。比如,你的成績很不錯,在一所普通中學裏,總能取得年級前幾名,現在父母要給你轉學到一重點中學去,讓你更好地提高自己,可是到了重點中學,你的成績可能排不到年級前幾名。轉還是不轉,各有好處和利弊。想去,又不想去!苗苗姐麵臨的問題也是這樣,大房子和小房子都有各自的優勢,苗苗姐都想要,但是都有各自的不足。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對一些事情舉棋不定,總是猶豫不決,思前想後,沒有主見。當我們處於心理衝突時,很多情況下都能很快解決,但當我們的選擇對自己的影響非常大而自己又缺乏主見時,要做出選擇就比較困難,甚至會因此產生各種各樣的軀體和心理反應,比如焦慮。那麼,怎樣才能避免心理衝突呢?
首先,我們要擺脫依賴心理。克服遇事猶豫不決的毛病,必須擺脫遇事問別人,等別人拿主意的依賴心理。要培養自信、自主、自強、自立的勇氣和信心,培養自己性格中意誌獨立的良好品質。
其次,學會思考。對事情的深思熟慮是在關鍵時刻能夠當機立斷的心理前提。有一句話叫做“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平時多開動腦筋,經常思考問題,進行思維訓練,這是關鍵時刻有主見的基礎和前提。
第三,多給自己拿主意的機會。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人的決策水平與其所具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其決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有膽有識,有識有膽”的意思。
最後,不要害怕不好的後果。有些人之所以遇事猶豫不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總怕自己有什麼考慮不周之處。要求自己考慮問題周到一些,當然是對的,但是,周到與否是相對的。實際上,事前追求百分之百的把握,結果卻常常是一個有把握的辦法也拿不出來。
5.倒U形假說:給學習適當的壓力
經常聽到有人說“壓力太大了!”“我不喜歡壓力!”如果苗苗姐問你,你怎樣看待壓力,你會怎樣回答?如果讓苗苗姐回答,苗苗姐會告訴你,壓力並不是一個壞東西。它對人產生的正麵或負麵影響,完全取決於我們怎麼對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