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公元3000年2月(1 / 2)

公元3000年2月

經過了深入的研究和調查,聯合國認為冥王星的核聚變酶大有可為,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目前的能源困境,出台了一個“種子計劃”,由李靖一牽頭,聯合各個科學家全力攻克這個難題,而聯合國的各個成員國將積極出資支持這個計劃。

很快在巴黎的法比安收到了通知,作為計算機方麵的專家參與到項目中。而李荷荷則成為了計劃的形象親善大使之一,參與到外宣部門的相關工作。

一時間各種媒體的頭條發布了這個消息,題目無疑振奮人心,但是在文章的最後一段無疑都提出了質疑。而在網絡的各種回帖中,質疑的聲音更是層出不窮。

之所以叫種子計劃,就是把核聚變酶這個種子從冥王星引入到地球,然後,為造福於人類。

很快科學家們有了結論,把人送到冥王星就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僥幸送上一去一兩個,在冥王星也很難開展工作,更別說生存下去。有來自於日本國家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小澤洋子提出,派遣一個敢死隊到冥王星,敢死隊由技術專家組成,現場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個人自報奮勇。但是很快被否決,首先,對這些上去的科學家是一種傷害,發射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即使能夠達到,可以認為這批人是無法返回地球的,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敢死隊,而是犧牲隊;其次,以現在的技術,即使人能達到冥王星如何生存下去,開展工作,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第三,發射活人過去,需要更多的資金,這是目前所不允許的;而且,送一個人過去,意義是不大的,根據測算,起碼要一個13個人的,以各個學科的科學家技術專家以及熟練的技術工人組成的小團隊才可以勝任過去的各項工作,而且,人類還需要攜帶各種維生裝備,各種食品飲水等等,以人類現在的技術,如果把這麼重的物體送上去,起碼要6年的時間,一個來回就是12年的時間,而回來的飛船必須要把寶貴的載重貢獻給這些科學家們,且不說科學家能否在那麼的惡劣環境裏生存下來;在這個爭分奪秒的時候,似乎有點奢侈。大家對小澤的獻身精神寄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又繼續去尋找下一個新的技術方案。

清華大學的張小磊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諾蘭教授聯合領導的科研小組提出了一個想法,就是製造一群機器人發射上去由機器人自動完成各種開采任務,而這個機器人正是他賴以成名的仿生技術,。核聚變酶在火星的分布雖然廣泛和巨大,但是又很分散,分布在冥王星的一個個礦區中,目前已經發現了4個高度疑似的礦區;同時,大量分布於淺表層地殼。這就需要這些機器人到處去采集這些核聚變酶,因此,這次被模仿的是蜜蜂,是一群大型蜜蜂,大約一個成年男子的體重相當於1000隻蜜蜂的重量。這樣可以派上去大約1萬3千隻蜜蜂,而采集足夠多的酶,據測算隻需要大約8千隻蜜蜂。牛頓的偉大無疑在於他發現了自然規律背後的數學秘密,這讓人類可以精確的預測未來要發生的事情。在精準的計算下,蜜蜂計劃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