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封建帝王來說,能有如此寬廣的胸懷,實屬難能可貴。武則天在位期間能夠有所作為,可以說是與她寬廣的胸懷分不開的。
先生點評:
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減少誤會,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能調節關係,減少摩擦,避免碰撞。寬容別人,才會給自己帶來廣闊的天空。
知識拓展:
武則天的無字碑
武則天從655年做皇後開始,到705年被迫退位,前後參與和掌握最高權力達50年之久。從唐高宗死時算起,也有21年。她在政治上頗有作為:通過發展科舉製度,使得大量人才登上政治舞台,抑製了豪門壟斷;她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並整頓均田製,使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民戶數不斷增長;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勵各級官吏舉薦人才,並虛心納諫,因此身邊有很多得力的幹將。
武則天是一個富有政治才幹和理想的人,她在統治期間做過許多符合民眾利益的事,穩固和發展了“貞觀之治”的成果,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但武則天並非完人,奪得皇權和晚年的奢華生活也為後人所指責。她命人在她死後立一塊“無字碑”,上麵空無一字,是功是過全留給後人評說。
張宗全“認錯”
姚崇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宰相,在他求學時的同學之中,有一位叫張宗全的秀才。
一次,老師要姚崇與張宗全就某個題目做一篇文章,兩天之後交卷。為了給老師留下好印象,他們都精心做了準備,將自認為寫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來。然而事有湊巧,姚崇與張宗全所寫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老師看到二人交來的文章後勃然大怒,沒想到自己最得意的兩位門生竟然剽竊他人作品,這如何了得!老師當即就質問他們:“你們兩人到底是誰抄襲了別人的文章?還不快給我從實招來!”
這時,姚崇據理力爭:“我的文章是自己原創,沒有抄襲。”張宗全也未剽竊他人,但為了平息老師的怒火,他就對老師說:“前兩天我與姚崇兄論及此題,姚兄高談闊論,學生深感佩服,遂引以為論。”姚崇聽了張宗全的話,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為他根本沒有和張宗全討論過那個問題。
聽到這番話,老師也知錯怪了兩位學生,就平息了心中怒火。事後姚崇為張宗全的廣闊胸襟所感動,他對張宗全說:“張兄的才華姚某佩服,你的胸襟和氣度更是姚某所不能及的。”姚崇當宰相後,就向唐玄宗推薦張宗全。唐玄宗在親自考核張宗全的才華之後,便封了他一個正三品官銜。
張宗全勇於承擔,不計得失,寬容大度的品格為他贏得了從政的機會。
先生點評:
事實證明:能寬容者,能得快樂,能夠成功。寬容是能容下人世間的酸甜苦辣,能化解所有恩怨是非。學會寬容,朋友之間便會多幾分理解,幾分感激;學會寬容,人世間便會多幾分溫暖,幾分關愛。
知識拓展:
姚崇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後來為避唐玄宗“開元”年號諱,改名姚崇。姚崇出身於官僚家庭,年輕時喜好逸樂,年長以後,才刻苦讀書,大器晚成。曆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別是在玄宗朝早期為相時,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呂蒙正不記人過
宋代政治家呂蒙正是河南洛陽人,曾三次任宰相。他為人很有雅量,即便別人冒犯了他,他也不會記恨別人。
呂蒙正剛任參知政事的時候,在上朝時,有一個朝廷官員在簾內指著他說:“這樣的粗陋之人也能夠參與朝政嗎?”那個人的囂張氣焰,引起了在場許多人的憤慨。呂蒙正並沒有理會那個官員,而是假裝沒有聽到走了過去。但他的同事卻很憤怒,讓人詢問那位官員的姓名。呂蒙正急忙製止了同事,他說:“不值得理會這樣的人。”朝事結束後,他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沒有追問到底。呂蒙正說:“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我也許終生不能再忘了他,知道了對我來說倒是個負擔,還不如不知道的好。孔子提倡要恕人,犯錯的是他,不是我,所以沒有查詢他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同事聽了,也就不再追究了,知道這事的人都很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