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世界之最(4)(1 / 3)

隻有當適當的條件存在時狂暴而強大的颶風才會產生。基本前提是溫暖的水(至少26℃/79°F)、地球的風場的幹擾以及導致風螺旋式前進的動力(科氏力)。最溫暖的大洋水出現在赤道的熱帶區。然而,因為赤道地區的科氏力可以忽略,所以此處不會形成颶風。但在赤道以南和以北的地區,條件是成熟的,尤其在炎熱的夏天期間,因此颶風傾向於夏季在地球的這兩個地帶形成,一是在北緯4°~30°,另一個是在南緯4°~30°。風暴可能也會在邊界形成,但通常其發源地是中間一條窄窄的區域。通常形成颶風的一種典型的風擾動是東部信風的大氣波。

在大西洋的颶風季節內(6~9月),每3~4天,信風中出現一次東向信風。當風從非洲吹到美洲時,海麵附近的空氣彙集成低壓區,升高,在大氣中形成了一個峰。東向波有時會毫無危害地移到北部,但是如果在峰下麵有大量的溫暖海域和溫暖潮濕的空氣,東向波可能會形成不斷升高的狂暴。在下麵的溫暖海水至少有60米(200英尺)深;否則風造成的混合作用將把冷水帶到表麵,從不斷增長的暴風雨中吸收熱量和能量。

如果條件正好,海洋上溫暖的空氣將上升並攜帶下部潮氣進入不斷加強的風暴中。隨著空氣上升,來自底部的空氣被不斷吸入,表麵風開始向東向波產生的低壓區彙集。由於無處可去,彙集的空氣上升,從熱的海麵上吸收更多的潮氣。在更高的空中,上升的潮氣及溫暖的空氣冷卻濃縮,產生厚重的雲和大量雷雨。雲的形成釋放了巨大的能量,導致上升空氣的密度降低,上升得更高。在海麵,更多的空氣被吸收,進入一個不斷增長的上升雲柱,從而使海麵上氣壓降得更低。在海麵彙集上升的風,開始圍繞中央低壓旋轉並且形成暴風雨的中心。

在風暴中心,風幾乎是垂直的,因而它表麵上看起來一片沉靜。但是在其外圍——風牆區域風旋轉極快。在北半球,風圍著低壓逆時針旋轉(風向向下並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它們順時針旋轉。在溫暖潮濕的海麵上,旋風速度加快,導致更多的水蒸發。彙集的風攜帶大量濕氣旋轉越來越快,在不斷增長的風暴中上升。再向上,更多的雷雨產生導致下層更多的空氣被吸收。隻要下麵的溫暖海水能不斷提供水蒸氣,風暴就能達到颶風的強度並且繼續增長。如果上層大氣中存在剪切風,就能破壞正在積累的風暴;或者正在逼近的前鋒可以引導較涼的海麵上的風暴。但是,如果條件適當,且沒有以上兩種情況,颶風就可以形成,加強,張牙舞爪地向陸地移動。

1998年,米奇颶風襲擊了中美洲,尤其是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一萬多人喪生,損失約數十億美元。由於暴風雨減速,滯留,在這個地區上空盤旋了數個小時,傾瀉了巨量的降雨,便這次暴風雨的影響大大加重。在強暴雨作用下,山洪暴發,農業崩潰,急速的泥河埋葬了數以千計的房屋和人。

安德-魯颶風,在1992年8月襲擊了南佛羅裏達,也導致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以及數千無家可歸的人。但幸運的是,由於及時警報和疏散,僅43人死亡。在強烈的暴風下,損失並不是來自雨水——僅17.8厘米降雨(7寸)——而是猛烈的旋風和下沉氣流。幸運的是,安德-魯颶風移動得非常快,可達每小時32公裏(20mph);不幸的是,它聚集的風速在200公裏/小時(124mph)以上,並且產生了2~5米高的風暴潮(7~16英尺)。

颶風和其他襲擊海岸的風暴能產生危險的風暴潮。當海平麵上升,海水向岸奔湧且向陸地擴張時,風暴潮就會產生。風暴潮發生時,會導致洪水、巨浪、險流以及大麵積的衝蝕。

風暴潮由幾種海洋和大氣條件引起。當風暴向海岸移動時,它的低氣壓區與風暴周圍的正常氣壓區形成壓力差,將海水壓人低壓區,形成水柱。彙集風將海水不斷帶入水柱,大量聚集的海水從水柱流出衝向海岸。強風也能產生撞擊海岸的大浪使海平麵抬升得更高。這種由壓力引起的海麵上升和強風結合而成的風暴潮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當風暴過去,風螺旋似的離開海岸,水退回到海中,此時風暴潮更危險。急速危險的水流衝蝕著陸地,攜帶海水到達陸地,在海底向海岸逐漸傾斜的區域,海底摩擦能增強風暴潮。1815年,在一次6米風暴潮頂部浪高達3米的颶風襲擊了長島。近4米高的水沿著海岸向北衝擊,直衝入羅德島州的大街小巷。正在欣賞音樂會的人們爬到了戲院的包廂上才幸免於洶湧的洪水。近700人死亡,數百個家園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