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撇畫的表現手法
草書的撇畫,亦可視為應用比較廣的筆畫。這是因為草書中還保留了比較完整的撇畫,由於用筆的提按、澀疾、方圓、遲速的變化以及斜直圓折勢不同,草書中的撇筆變化較楷書顯得更為隨意一些。同時,草書的特點是筆勢連綿,前一筆帶接下一筆,上一字帶接下一字便是常見的現象。這種帶下的筆勢中,有一部分便形成不是撇畫的“撇”。如孫過庭《書譜》中書及“安輒”兩字時,“安”的“女”部原有的撇筆,隨著與橫畫連接,即轉變為環形的線條而失去了撇筆的特征。而本來是末筆的橫畫,卻因急轉直下,在與“輒”字的連接中,形成了不是撇筆的帶下“撇”。從這一意義上講,掌握草書的撇筆,更有特殊的意義。
草書筆畫的連續表現手法
由於草書的特點是筆畫貫連,所以在草書單個整筆畫比較少,貫連的組合筆畫就特別的多,這也就形成了草書筆法的基本特點。
盡管草書的筆法變化氣象萬千,但是,以形象歸納的原理加以分析,所有的組合線條總離不開方、圓和方圓的結合這樣幾個基本的類型。
一、曲轉畫:
曲轉畫,是一種連接筆畫的表現形式。轉換筆畫時,筆勢圓順,沒有顯著的折角。曲轉筆以順時針方向為主。如:略、事、得、豪、過、有、辭。
二、直折畫:
直折畫,是一種連接筆畫的表現形式。轉換筆畫時,筆勢方折,有明顯的折角。直折畫以橫勢線條作直向折疊為主。如:摹、然、真、遲。
三、曲直相間畫:
曲直相間畫,是一種由直折畫與曲轉畫綜合組合的表現形式,或曲轉中寓直折,或直折中寓曲轉,或先直折後曲轉,或先曲轉後直折,或直折與曲轉交替。如:務、搜、雖、謂、焉、故、術、追等字。正是這種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才使草書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草書偏旁的書寫形式
草書雖然與楷、行、隸、篆,有非常大的差異,龍飛鳳舞的線條使人難以識別。但是草書的結字決不是隨心所欲,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的,也是有自身的規律。草書結體的規範性,表現在每一個偏旁都是按固定的結構進行書寫。如:“解”字的“角”字旁,“疾”字的“廣”字頭。
草書,在被使用的過程中,原有的一種偏旁,經過簡約,連接等演變,逐漸形成了兩種不相同的偏旁結體形式。
同時,也有一部分偏旁,由原來幾種不同的結構,演變成相同的草書偏旁結構形成。
注意草書中結體相似的字
有些文字在楷書中結體完全不同,但由於草書特殊的書寫方法,便成為結體十分相近似的文字。這類字形相似的文字,最容易識別錯誤,所以相似字形的草書識別,對於掌握草書足至關藿要的一步。
掌握草書中的同字異寫
同字異寫是中國文字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這在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各種書體中都能見到的。在草書中有一部分文字,由於簡約,連接方式有差異,於是就產生了同字異寫的情況。
如何掌握草書
多看多寫雖有利於草字的掌握,但僅僅這樣做還缺少規律性和係統性。如何才能盡快地掌握草字,前人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明代的韓道亨撰寫的《草訣百韻歌》是草書入門的理想參考書。《草訣百韻歌》把一些草字說得十分形象,如“玉出頭為武”、“羞為羊踏田”。又善於把相似草字的微妙差異提請人們注意,如“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同時,《草訣》把相似的草字加以歸類,以便於人們掌握。如“恩惠魚如畫”、“禾乎手似年”。
此外查閱草字彙編等工具書也是必不可少的。清代石梁摹編有《草字彙》,曾產生積極的影響。近年出版的由洪鈞陶編的《草字編》,規模更為宏偉。此書收集了自漢至明曆代書家180餘人的作品,共收人了7900餘漢字,草字重文達97800餘字。在規模上和質量上都遠遠超過曆來出版的有關書籍。經常翻閱草字彙編類書籍,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掌握草字,同時,也是品味古代書家草書藝術的重要過程。
狂草的篆意筆法的運用筆
狂草的篆意筆法,就是以篆書的筆意書寫狂草,唐懷素《自敘帖》就是這樣表現的。
不同書體的筆法差異雖然很大,然而由於運筆中鋒的原則是不變的,所以各種書體之間,具有內在聯係的必然性。這就是篆書與草書筆意相似現象的本質原因。懷素狂草《自敘帖》,一筆書下,氣勢連綿。在高速運行的過程中,筆鋒平行運行的方式得到了強化的表現,而筆鋒垂直頓挫的運行方式則沒有顯示出來。《自敘帖》中的“激”、“切”、“敢”、“當”等連體書法的筆意,與篆書婉轉圓順,粗細一致的線條表現形式相一致,而與其他書體的筆意則相背。以篆意的筆法表現狂草,也體現了狂草的難度,使筆鋒始終保持在同一高度運行,而沒有頓挫加以調節,實在是很不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