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封泉寶:是年號錢,錢文旋讀,直徑2.5厘米,重3.3—3.5克。製作較精。後來五代十國時的楚國也曾鑄過乾封泉寶,但為鐵錢。因鑄期不長,唐乾封泉寶傳世較少。近年,有人複製了大量偽品,其特征是體型較小,“寶”字首部斷筆,偽造逼真。
乾元重寶;年號錢,為重寶錢開端。直徑2.8厘米,重7—10克左右。又有一種背的外郭為重輪的,稱為“重輪乾元錢”,或稱“重棱錢”。直徑3.5厘米,重22克左右。後因盜鑄,重量參差不齊,最輕者不足4克。傳世中厚重的較少,背上有十字的極為珍貴,應是初鑄時標明幣值的當十錢。錢背星紋的少見,背有雲雀花紋的也非常少見,且多在四川發現。我國的正用錢采用花紋圖案的不多,以前僅有太平百錢,背水波紋,唐錢背雲雀紋含吉祥之義。還有一種乾元重寶小平錢,背有“洪”字,應是唐會昌五年(845年)後江西所鑄,存世極少。五代十國的燕國也鑄乾元重寶,背有“百”字。
2.唐朝的稀見品
有大曆元寶,建中通寶,鹹通玄寶,製作均不精,近年考古發掘證明它們的鑄地及主要行用地在新疆庫車或其附近的地區。大曆元寶直徑2.3厘米,重3克,偶爾能見大型的精美品,建中通寶則多為薄劣輕小品,直徑2.1厘米,重1.82克。
3.史思明錢幣
唐中期安史之亂,史思明在洛陽鑄“得壹”、“順天”錢,皆為大錢。得壹元寶直徑3.6厘米,重15.3克,較為厚重。得壹很少,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得壹錢的偽品極多,一般取真錢翻鑄而成,從拓片上很難辨別出真假來。得壹錢背有月紋,雲紋,背四月及雲紋的更少,順天元寶:直徑3.2—3.6厘米,重12.4—18克。背有月紋及星月紋,光背的反而少見。
(二)政權分立,幣製不一的五代十國貨幣
五代十國時期的貨幣,因政權的分裂,幣製再度分裂,貨幣流通也很紊亂。這時的特點是由於銅的缺少,各政權都很少鑄造銅錢,鐵、鉛錢流通廣。雖然地處北方的後晉、後漢、後周、後梁、後唐都曾一再申令禁止鉛、鐵錢流通,但在十國範圍,曾先後鑄鐵,鉛錢,作為正式通貨,與銅錢並行。
北方地區主要貨幣的品名與特征
五代中的後漢、後周、後晉鑄幣相比較而言多一些,後梁、後唐鑄幣很少。
後梁鑄“開平元寶”及通寶,傳世僅見各一品,真偽迄今未定,開平通寶有紅綠鏽,元寶熟坑無鏽。
後唐鑄天成元寶,小平錢,鑄額很少,形製模仿開元,但大型厚重,精美也不夠,傳世絕少。
後晉的天福元寶,因公私雜鑄,所以流傳在世的版別複雜,一般直徑2.2厘米,重3克,麵目雷同者少,大多文字拙劣,形製薄小。有一種“福”字特別大,“元”字左挑,“天”字末筆拖長的大型銅錢,製作還是比較精美的,為官鑄,比較少見。此種錢雖然存世不多,但收藏價值較後唐的天成元寶相差甚遠。
後漢鑄漢元通寶:直徑2—2.4厘米,重1.5—3.3克,麵背常有星月紋,背穿上孕星的少見。
後周鑄周元通寶:是五代錢中最為規範的一種。錢文直讀,闊郭,直徑2.4—2.5厘米,重3.5—4.1克,後人認為周元通寶錢取佛寺銅像鑄成,遂盛傳此錢可治虐疾,難產等症。錢背上有月紋或星月紋,形製也好,數量多,流通也廣,為五代錢幣之冠。周元錢仿造錢很多,在錢背上增添佛像,龍鳳、生肖等圖案的也很多。
南方地區主要貨幣品名與特征:
十國所占地區較廣,經濟條件也比北方好,各國鑄幣也多,其中以南唐的幣製較穩定,兩蜀勉強自保,楚利用惡錢充實國力,閩殷和南漢的貨幣最亂,燕則亂鑄雜幣掠奪財物,吳越、北漢、南平均未有實物留下來。十國錢幣中屬梁開平錢最稀貴。
1.南唐:有唐國通寶,大唐通寶,開元通寶,大齊通寶,保大元寶,永通泉貨當十。
唐國通寶:直徑2.3厘米,重3.5克,為篆、隸兩種書體的“對錢”,有當十,當二。當十錢篆文,重12克,當二錢初鑄應是大字篆隸對錢,背上或有巨星,稍後為寬緣小字,篆楷對錢。大字異書,省筆唐,篆書的稀少,楷書略少,背穿上有大星的更少。
大唐通寶:闊緣大型的極少。
開元通寶:闊外郭,篆隸兩種書體的對錢,開創對錢之始。中型的類似折三型的,存世極少。
大齊通寶,保大元寶,永通泉貨存世僅幾品。大齊通寶錢上有四小孔,俗稱“四眼大齊”。偽錢很多,一般是拿太平通寶改範鑄成的。
2.楚國:鑄錢多為鐵、鉛、錫質,也有少量大銅錢。
天策府寶是黃巢起義時,木匠出身的馬殷受梁楚王之封,開天策府,加封為大將軍,於乾化元年所鑄的,既屬於開府慶典所鑄,又是一種通貨。也可稱為古代的紀念幣。此錢一直被曆代錢幣學者所器重,名譽極高。流世很少,偽造多,一般多取真錢翻鑄,表麵粗糙,有的在錢背上添上“楚”,或“殷”字等,反而使錢幣更增添了偽性。
乾封泉寶為鐵錢,有大小多型。一般直徑3.8—3.9厘米,重18—20克。背文有“天”、“天府”、“策”、“天策”、“策府”等。銅品大錢,背“天”、“天府”等字,極為罕見。
3.閩:鑄開元通寶,天德重寶,永隆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