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什麼結構能夠支撐起大腦的量子力學算法?關憑神經元吞吐遞質明顯難以做到。按照協調還原理論,能支撐起這一算法的硬件是神經元裏的微管。主流生物學對微管的解釋是,它是一種細胞骨架,維持細胞的形態,參與細胞分裂,構成神經細胞的軸突。結構上,它由α和β兩種蛋白構成。這兩種蛋白交替連接圍成圓柱狀的管子,稱單聯管,單聯管可聚集成二聯管,三聯管,從而形成微管的整體結構。
如果你發揮聯想,讓α和β兩種蛋白分別代表二進製裏的1和0,這時你會發現。微管,這種從單細胞生物,到哺乳動物細胞,尤其是神經元內遍布的結構,正好能夠構成二進製計算機的運行電路。但這依然是二進製運算模式,沒有質的變化。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兩種蛋白分子內部,異二聚體蛋白的交界處緊挨著的電子,受各自分子的牽製較小,且彼此之間挨得過於靠近,以至於發生量子相幹。而已經發生相幹的電子又會與另一相鄰分子內的電子相幹,從而導致全腦的連鎖。我們把每一電子都當做計算機內的一個通路,由於電子在核外軌道上出現的位置是隨機的,換句話說,它有無數種可能的狀態,這就構成了量子計算機的運行基礎。當發生相幹的電子之一,受到刺激,狀態發生改變時,這一變化就會傳到下一電子,從而將信息傳遍大腦。這個信號的傳遞過程是瞬間完成的,不受距離和時間的限製。與量子衛星的通訊原理是一致的。如此我們就可窺見,意識有多麼驚人的運行速度。那些情緒,思想,直覺,感性的東西,還有佛教所說的頓悟,為什麼可以在瞬間完成,又沒有邏輯可循,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以上所說,不過是把大腦的運作機製由細胞層麵轉到了分子乃至於電子水平,充其量隻能算是對傳統神經生物學的一種修正,和之前談得靈魂素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一運作模式的轉變,恰恰為靈魂素與機體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門路,而傳統的神經環路運作模式,是無法與靈魂素相兼容的。
講到靈魂素,就不得不提一種醫學上經常發生的情況瀕死現象。這種現象最常發生在急救時,當病人病情危重,喪失了生命體征,經過搶救又複蘇之後,讓他們回憶自己病危時的狀況。他們都極其相似地提到,發現自己漂浮在身體的上方,能看到醫生在搶救自己,能敏感地察覺到周圍的狀況,甚至能感知到幾千公裏外親戚朋友正在做的事。繼而,他們會看到神秘白光,隧道,產生極其幸福安謐的感受。
顯然,此時患者的身體已經喪失生理功能,沒有感知能力,大腦活動也處於極度抑製狀態,不會有思維活動。因此病人的所看所見,必然來自於肉體之外,也就是說,在肉體之外,還有一種東西組成了我們,這就是靈魂素。
協調還原理論認為,靈魂素本身就在宇宙中存在,不因肉體的生死而出現消失。我們活著的時候,靈魂素內的信息就反饋到神經元的微管裏,賦予我們的肉體予意識。一旦我們死亡,神經元中的微管結構受到破壞,這些信息就返回到宇宙中。
靈魂素與微管的相互反饋,是通過微管內的相幹電子實現的,要滿足這一點,靈魂素也應該有與電子相似的性質,與電子相幹,並形成量子糾纏。從而能與肉體產生瞬間的交流。
由此,不難推出,靈魂素應該具備這幾點性質:一它由量子潮汐產生,是區別於物質能量以及力的第四類物二它能與電子相幹,從而與肉體發生聯係。三靈魂素之間也可以發生類似的糾纏關係,從而構成靈魂。四它本身具備極其敏銳的感知能力,這一特點,在與肉體脫離聯係之後,表現得極為顯著五它具有相對於肉體更為永恒的性質。”
我極其快速地看完了這篇文章,裏麵提到的內容,好多我都有所耳聞。但我充其量隻把它當做一篇科普,沒有實在的東西能夠觸動到我。真正觸動到我的是他的下一篇文章,這篇發的時間早於《靈魂的存在形式》。記錄了他在腦電波實驗中發現的一種離奇現象,羅中青認為這或許可以成為靈魂存在的證據。而《靈魂的存在形式》應該是在發現這一現象之後,他對此進行的補充解釋。
在他的第二篇文章之中,還附加了一段視頻,是他在實驗過程中,監控攝像頭記錄到的情況。點開之後,羅中青的研究徹底激起了我的興趣。
這之後整整一天,我的精神都因為他的這一發現處在亢奮的狀態。我覺得我有必要去拜訪一下這位二本大學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