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就是不斷發現缺點,不斷克服缺點,永不滿足,不斷改進,精益求精。
科學家發明耳朵體溫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傳統的體溫表多數是放在口中測量體溫的,體溫表要在舌頭下麵放好幾分鍾,時間長而且不自在。嬰兒量體溫就更麻煩,把體溫表塞在嬰兒口中,不懂事的嬰兒會感到害怕,哭個不停,甚至會把體溫表咬碎,發生誤吞水銀事故。
針對這個缺點,有位科學家對體溫表進行了改進。他首先想到的是縮短測量的時間,發明了一種隻要放在舌頭上一秒鍾就能測得體溫的體溫表。但當舌頭裸露在空氣中時,溫度容易散失,讀數就會不準確。針對這個缺點,他再改進,先是嚐試在頭頸、頭頂、鼻孔等部位測量體溫,效果都不理想。後來,他想到了耳朵,耳孔較為幹燥,又較少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耳鼓的血管聯係著腦部的血管,而腦是控製體溫的中心。於是,他把體溫表再次改進成適合在耳朵測溫的樣式,成功地發明了耳朵體溫表。隻要把這種體溫表放進耳朵,一秒鍾就可以準確地測出體溫,既方便又實用。
不少少年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方便、不合理、不科學的事物時,也和方黎她們一樣,不安於現狀,不怨天尤人,而是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搞出了許多小改革、小發明。
有一個小朋友患了眼病,醫生要他每天點幾次眼藥水。但在點眼藥水時,他發現眼藥水瓶有一個缺點,就是在點的時候無法對準自己的眼睛,常常會把藥水點到眼睛的外麵。他針對這個缺點,發明了一種帶鏡子的眼藥水瓶,在眼藥水瓶的兩肩,根據一定的角度,裝上兩塊小鏡子,這樣看著鏡子點,就能正確無誤地把藥水點進眼睛了。
比如,我們拿牛奶瓶和放空牛奶瓶一般要用兩隻手,並且要跑到室外,在牛奶箱裏取,很不方便。有的人對此習以為常,但有個小朋友卻動起“改進”的腦筋。他設計了一種新型的牛奶箱,把牛奶箱嵌在牆內,一麵對室外,一麵對室內。箱內裝兩塊斜板,像“人”字形。
第一塊斜板像個滑梯,方向朝裏,裝牛奶的瓶就可以從這塊板滑進。在這斜板的半腰上有另一塊斜板,方向相反。兩板交接處有塊“〉”形的活動小閥,這裏預先放好一隻空牛奶瓶。當送奶工人把牛奶瓶從箱子正麵放進時,奶瓶就沿著“滑梯”朝裏麵下滑,中途碰到“〉”形小閥,“〉”就翹起成為“∧”形,空奶瓶就順著第二塊斜板向箱子正麵的出口滑去。這樣,送牛奶的工人一麵放入牛奶瓶,一麵就可以取到空瓶。而牛奶訂戶,可以足不出戶取到牛奶。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爺爺生前看到小朋友的小發明後,曾經高興地說:“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長大以後一定能成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