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驕子——臘梅
臘梅是我國的特產,許多人容易把臘梅與梅花混為一談,實際上,它們既非近親,也非同種。雖然它們開花的時間相同,都是在冬末春初,但是臘梅花單生、呈杯狀、外輪以臘黃為主,清香撲鼻,而梅花則1朵~2朵開於花枝,花多呈粉色、純白、紫紅等,而且香味不很突出。
臘梅的壽命較長,對陰涼與陽光都能適應。同時,臘梅的適應性較強,可植於庭院、湖畔,也可在花瓶中種植,屬於上品植物,生長在我國,世人常稱它為冬之驕子。
臘梅的主要品種有馨口臘梅、素心臘梅以及狗芽臘梅。素心臘梅又稱荷花梅,花黃色且體形特大。關於這種臘梅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宋代詩人王直方的父親家中有許多侍女,其中有一個叫素兒的容顏秀美。一次,詩人晁無咎來他家,巧遇侍女素兒,便以梅擬人,賦詩曰:“去年不見臘梅開,準擬新枝恰恰來。芳菲意淺姿容淡,憶得素兒如此梅。”從此,便有了素心臘梅的稱呼。
臘梅的花朵可用來提取芳香油,並有解暑生津、止渴、解毒的效用。它的根莖還可以入藥,有鎮咳止喘的功效。
青藏高原,被人們稱做“世界屋脊”。那裏終年白雪覆蓋,氣溫很低。在西藏南部地區和四川西北部大約海拔4500米~4800米的地帶,這裏分布著一些高山耐寒植物。在大約海拔5000米以上,除了能看到一些地衣外,植物已非常稀少,但有一種植物卻能抵禦嚴酷的環境,還開出了美麗的紫紅色花朵,它就是雪蓮。
雪蓮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還不過15厘米,藏民們通常稱呼它為“墨朵岡拉”。在高寒地帶,那裏即使在夏季也是寒風凜冽,很多岩石因為無法經受風化與強光的雙重侵襲而破碎,但雪蓮卻還是茁壯成長,這也正是雪蓮的可貴之處。
西藏有兩種雪蓮,根據不同的地方生長而命名。一種叫西藏雪蓮,又叫雪蓮花,另一種叫做喜馬拉雅雪蓮。其實這兩種雪蓮基本上差不多,人們這樣分類隻是為了方便辨認。雪蓮的生長環境十分惡劣,它能在石塊間隙與亂石堆中奮然而出,這與雪蓮粗壯、堅韌的地下根有著密切的關係。
雪蓮的身上布滿了密密層層的白色棉毛,它既可以抵抗嚴寒的侵襲.又可以阻擋高山輻射光線的強烈照射。每年大約七八月間,雪蓮花就生長出來了,在白雪皚皚的襯托下,一點紫紅分外妖嬈,常給人一種歡悅之感,真可謂是雪山奇景了。雪蓮有幾十種之多,其中大都生長在高山地區,除了青藏高原有雪蓮分布外,在我國新疆的天山和昆侖山區也有分布。新疆維吾爾族的人們稱雪蓮為“塔格依力斯”。但新疆雪蓮與西藏雪蓮還是有些不同的。新疆雪蓮相對高一些,大約在15厘米~35厘米左右,除了總苞片上有稀疏的白色長毛外,莖和葉子兩邊都沒有,它們一般生長在海拔2000米~3500米的山區,往往在陰坡和溝壑地區可以看到成片的雪蓮,葉子不裂,僅有尖齒。
雪蓮深受人們的喜愛,它也是有名的中藥。它的整個植株都可以入藥,內服外敷皆可。又因雪蓮性大熱,能補陰益陽,對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損傷和某些婦科病都有療效。雪蓮花世代居住在高寒地區,為茫茫雪域帶來了生機,它從不抱怨身世的艱難,在困苦中依然茁壯成長,人們把它當做戰勝困難的象征。很多文人在表達自己的豪情壯誌與高潔品行時,常喜歡用“誓作高山雪蓮”的詞句,這充分體現了人們對它的喜愛、敬佩之情。
國色天香——牡丹
牡丹花是我國的特產,花碩大而豔麗,雍容華貴,堪稱“花中之魁”。牡丹還有一個孿生姐妹——芍藥,因此人們又將牡丹稱做芍藥。牡丹曆史悠久,曆來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特別受到文人的青睞。唐明皇酷愛牡丹,曾命李白為牡丹賦詩:“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在當時,牡丹成為富貴的象征,許多官宦人家都喜歡在院中種植牡丹來提高自己的身份。
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人們對牡丹的喜愛之情絲毫沒有減弱。至於牡丹,尤以洛陽、菏澤的為最好。關於洛陽牡丹還有一個小故事:傳說在唐朝時有一位女皇叫武則天。有一天,她去賞花,恰逢冬日百花沒開,武則天十分不滿,想要百花同時開放,於是寫下了“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需連夜發,莫待曉風催”的詔書,其他的花都畏於權勢不得不開放了,惟獨牡丹絲毫不為所動。武則天大怒,將牡丹貶至洛陽,以懲戒那些敢於違抗她的人,誰料牡丹到了洛陽後卻開放的更加美麗,武則天更加惱怒,命人燒死牡丹,萬沒想到一場大火後,牡丹越發豔麗。從此,洛陽牡丹名揚天下,成為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