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生態保護知識
1.為什麼維護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負;環境汙染,已使地球傷痕累累;生態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物種滅絕,危及整個生物圈。麵對無窮無盡的汙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號。森林匿跡,溪流絕唱,草原退化,流沙塵揚。我們的地球正超負荷運轉;我們的家園正走向衰亡。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必將使人類患上“孤獨症”。因此,挽救自然,挽救生態,挽救環境,挽救地球,已經刻不容緩。
生物多樣性減少,是指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種。由於生態環境的喪失,對資源的過分開發,環境汙染和引進外來物種等原因而不斷消失。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約有3000萬種。自1600年以來,已有724個物種滅絕,目前已有3956個物種瀕臨滅絕,3647個物種為瀕危物種,7240個物種為稀有物種。
多數專家認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來20年~30年內處於滅絕的危險;1990年~2020年內,全世界5%~15%的物種可能滅絕,也就是每天消失40個~140個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進化和保護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生態係統的正常運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態係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之一來消滅的運動。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蟲災、農田絕收等一係列惡果。生態係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重視生態平衡,而決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係統內兩個方麵的穩定:一方麵是生物種(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麵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係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我國每年除了自然力引發的災害外,人為對環境與資源的破壞,加劇了自然災害,或直接造成了生態的退化與危機。人口膨脹、大氣汙染、水土流失、水汙與水荒、土壤沙化與植被荒漠化等問題,較為明顯。造成生態係統破壞與退化的人為因素,可以歸結為“五濫”,即濫墾、濫牧、濫伐(林木)、濫采(藥材)、濫用水資源。
這些行為,直接地使生物多樣性顯著消減,並且惡化了生物的生存環境。因此,全社會要積極行動起來,為維護生態平衡作出努力。
2.6月5日被定為世界環境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的議題。
1972年6月5日~16日,聯合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製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的建議,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並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製訂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係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3.為什麼要創立“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於美國。
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標誌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同時促使美國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汙染的措施。
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在各地舉行了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主題是如何改善全球整體環境。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此後,4月22日被確定為“世界地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