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鸛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及溪流附近。多在山區懸崖峭壁的凹石處或淺洞處營巢,或在綠洲濕地高大的胡楊樹上營巢,有沿用舊巢的習性。黑鸛的食物主要是魚類,如鯽魚和泥鰍,其次為蛙,有時也會食螻蛄、蟋蟀、龍虱等昆蟲以及蛇和甲殼等動物。
目前黑鸛正麵臨著嚴重的滅種危險。據1990~1993年中國水鳥隆冬統計,1990年(6個濕地)和1991年(4個濕地)均為48隻,通常所見僅3~5隻,在鄱陽湖越冬的黑鸛最多也僅見有11隻。在長白山北坡及其附近區域的統計,平均為每平方千米隻有0.75隻黑鸛的分布;在新疆南部1985~1992年對40多條河流和水庫的直接統計,平均每條河至少有1~4對黑鸛分布,按200條河流推算,黑鸛總數為500~1000隻。
2004年1~至2007年3月采用直接觀察法對北京市拒馬河自然保護區越冬黑鸛的數量觀察種群數量不超過20隻。因此,對黑鸛的保護已迫在眉睫。目前它已經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保護級別為一級。
2.朱鹮
朱鹮是一種體型中型的水禽,裸露的臉頰呈朱紅色,一身羽毛潔白如雪,體態秀美典雅。虹膜為橙紅色,黑色的嘴細長而向下彎曲,後枕部還長著由幾十根粗長的羽毛組成的柳葉形短羽,披散在頸脖之上。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帶粉紅色。腿不算太長,脛的下部裸露,顏色也是朱紅色的。
朱鹮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大多數臨近水稻田、河灘、池塘、溪流和沼澤等濕地環境。
性情孤僻而沉靜,膽怯怕人,平時成對或小群活動。
朱鹮漫步覓食小魚、蟹、蛙田螺等水生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上休息及夜宿。4~5月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卵的顏色為淡青色並帶有褐色的細斑。
目前,朱鹮是國家級一級保護動物,是世界上一種極為珍貴的鳥,素有“東方寶石”之稱,被世界鳥類協會列為“國際保護鳥”。過去在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地曾廣泛分布,但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數量急劇下降,20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成為世界最瀕危鳥類之一。
3.丹頂鶴
丹頂鶴也叫仙鶴,是鶴類中的一種,因頭頂有紅肉冠而得名。
除頸部和飛羽後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尾部是粉色,幼鳥體羽棕黃,喙黃色。
丹頂鶴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遷徙,隻有在日本北海道是當地的留鳥,不進行遷徙,這可能與冬季當地人有組織地投喂食物有關係。丹頂鶴的棲息地是沼澤和沼澤化的草甸,主要以淺水中的魚蝦、軟體動物和某些植物根莖為食物,以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丹頂鶴成鳥每年換兩次羽毛,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屬於完全換羽,因此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
丹頂鶴的鳴聲非常嘹亮,並以此作為明確的領地信號,同時也是發情期交流的重要方式。丹頂鶴屬於單配製鳥,若無特殊情況可維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到9月結束,持續6個月。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等禾本科植物。丹頂鶴每年產一窩卵,產卵一般為2~4枚。
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化期為31~32天。
丹頂鶴是大型涉禽,在濕地環境中屬於食物鏈的上層,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種類。
日本北海道的阿依努人把生活在釧路濕地的丹頂鶴稱為“濕地之神”。但是目前它們正麵臨著環境惡化的威脅。首先是棲息地的破壞。在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1960年以後急劇加重,對濕地的圍墾不僅侵占了丹頂鶴原有的棲息地,還使原本連通的水係阻斷,再加上近些年遠東地區氣候幹旱化趨勢明顯,水域麵積縮小嚴重。人類活動帶來的汙染也威脅著丹頂鶴的生存。此外,如燒荒等開墾方法,對丹頂鶴的巢材和掩蔽處毀壞嚴重,致使其分布更為狹窄。其次為偷獵,由於自古以來東亞地區對丹頂鶴就有著對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所以獵殺就難以避免。雖然近些年隨著保護法規的建立,直接的獵殺很少發生,但是投毒用來獵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為丹頂鶴的重要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