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漫漫長路——鳥的進化與演變(1 / 2)

鳥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我們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在我們的記憶裏,鳥類通常是帶有羽毛、能夠生蛋的動物,並且它們能用蛋來繁殖後代,有極高的新陳代謝能力,其中大部分的鳥都是可以飛的。但是,是不是這樣就理解了鳥的全部呢?肯定不是。因為,關於鳥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

第一節撲朔迷離——鳥的起源

雖然我們見過各種各樣的鳥,但是,如果要你說出鳥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或許有點困難。其實,探究鳥的起源要從侏羅紀時期開始呢!但是,對於爬行類和鳥類的始祖究竟是什麼生物,在古生物學家中仍存有爭議。

1.始祖鳥

曾經有一個階段,人們對最早出現的鳥是什麼鳥一直爭論不休。其中始祖鳥是爭論最大的話題之一。那麼始祖鳥是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鳥呢?它和現在的鳥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說人類認識鳥類是從現代的鳥類開始的,那麼,譜寫鳥類進化曆史關鍵一環則是始祖鳥。因為隻有在始祖鳥化石出現之後,才使鳥類的原始定義得以產生——體披羽毛,骨骼中空,牙齒退化,尾巴骨骼愈合,是一類會飛行的脊椎動物。其中特別是羽毛這一特征,難得地被保留下來,也就成為鳥類與其他脊椎動物特征的重要區別。

不過,關於始祖鳥的看法,人們恐怕還是簡單理解為最早出現的鳥化石。而在學術上始祖鳥之所以能引起科學家的重視,是因為它的骨骼構造結合了爬行動物和鳥類的特點於一身,這表明它是爬行類過渡到鳥類的中間代表。但是它是不是鳥類的祖先呢?經科學家的判斷,雖然它具有爬行類和鳥類的特征但是它仍然不是鳥類的祖先。至於鳥類的祖先是什麼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最早發現的一枚始祖鳥化石,是1861年9月,在德國出土的,至今已經過去100多年了。它的發現地是在德國的巴伐利亞省的索倫霍芬,地層時代是晚侏羅紀(距今大約是1.45億年左右)。第一枚始祖鳥化石的形態保存很差,隻有一根單羽毛。因為人們知道現代的鳥是長羽毛的,於是就這一根羽毛化石產生了舉足輕重的意義與反響,目前這件標本保存在德國前東柏林博物館,至今很少看到關於它的報道和照片,僅在1861年有過關於它的報道。

第二枚始祖鳥化石是在1861年9月30日發現的,這件標本基本還算完整,隻是頭骨不全,頭後的骨骼還很完整,並且還有羽毛的印痕,形態栩栩如生,它就是“印石板始祖鳥”,現在保存在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中。

第三枚始祖鳥標本發現於1877年,保存最完整,要比第二枚小很多,大約是第二枚的十分之一,現保存於德國柏林博物館。

第四枚標本的發現相距以前三枚相隔時間較長,是大約一個世紀之後的1956年,標本也是沒有頭骨,地點和第二枚幾乎是在同一位置。

第五枚始祖鳥化石是在1877年發現的,之後的曆史稍微有些曲折。由於這件標本保存得不十分理想,有些特征保留缺失,再加之當時鳥類的標本可用於對比的實在太少,以及對化石鳥類認識還處在不斷積累的過程和對鳥類認識的初級階段,所以,剛出土時竟把它錯認為翼龍化石。因為,在侏羅紀晚期的翼龍也是長著牙齒,而且尾巴還沒有消失。

第六枚標本有著與第五枚相似的經曆,發現在1961年,要在第五枚之前,但由於標本上沒有明顯的羽毛印痕,開始被認為是小型的食肉恐龍。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對早期鳥類的認識,羽毛的特征是至關重要的;其次,在早期鳥類的身上還有很多食肉恐龍的特征保留。這種誤會一直延續到1973年才被更正。

第七枚始祖鳥化石發現的日子就更近了,是在1987年才出土,和第六枚標本相似,也是缺少羽毛的印痕,直到1988年才被報道。

這就是有關始祖鳥化石從始至今的全部發現過程。但是,這些還存有爭議,不能作為鳥類祖先的充分證據。

2.孔子鳥

孔子鳥的個體與雞的大小差不多,其特點是頜骨無牙齒,取而代之的是角質啄;肱骨近端有一大的氣囊孔,第一指骨爪特別強大而尖利,第二指骨爪收縮;胸骨較大,呈片狀並有一短的後側突;趾骨遠端沒有趾骨腳,並且尾椎骨縮短,基本形成尾綜骨等,這些都是始祖鳥所沒有的進步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