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行了一禮,互相問候,自報姓名。楊誌文微笑問道:“二位少年郎氣度不俗,讓人稱讚啊。不知此次,何事前來?”
二人互相看了看,不想再拖延,張策直接開門見山地說道:“大人,在下不才,但是也有一腔報國之情,聽說景懷賊勢浩大,北方德庫亞來勢洶洶,深感憂慮,今天前來,隻是向大人提一些拙見而已。”
楊誌文笑笑,未置可否。這樣的年輕人能有什麼高明之見?不過礙於麵子,還是客氣地問道:“二位但講無妨,本官洗耳恭聽。”
張策當然也看出了楊誌文臉上的神色,笑笑,說道:“兩路來寇,韃子雖然勢大,但是後勁不足,現在還在仲春時節,韃子隻是來占占便宜。隻要選拔一名上將,加以援軍,堅守歸德,韃子旦夕間陷不了城,必然北還;心腹大患,乃是景懷亂軍,現在琦原陷落,其兵鋒已然直指涼城。涼城一旦陷落,亂軍北上則可夾攻歸德,西下可直逼略陽,不加以製止,將成大禍!”
楊誌文聽得頻頻點頭,說道:“張公子評論甚為精彩,本官佩服。”
張策早料到楊誌文態度多半如此,也不在意,指著申天寧說道:“我這位申兄,曾經在寧遠府開元城服役。期間,曾經在布仁山百騎奇襲德庫亞胡勒根部,全殲敵寇二千眾,其後在去年末開元戰時,在第一階段擊敗德庫亞定義王阿爾斯蘭所部時,力取頭功。有道是‘有誌不在年高’,大人可任命一員穩重的人去守歸德,我推薦這位申兄去對付亂軍。”
議事堂頓時“嗡嗡”地議論聲大作,對於布仁山奇襲和開元之戰的前階段的大勝,他們都有所耳聞,卻萬萬沒想到卻在這裏看見了兩場大勝重要人物,還如此年輕。
楊誌文聽得悚然動容,正色問道:“張公子此言當真?”
張策故意佯怒道:“我張家雖然不值一提,但是卻不屑於欺瞞世人,更何況如此大事?以張家百年名譽作保,此言千真萬確,大人盡可去查。”
此時,旁邊一名僚屬已經在楊誌文耳邊低聲說了幾句什麼,楊誌文臉色變幻數次,最後急忙站起身,說道:“之前鄙人多有得罪,並無他意。申公子年少有為,卻不想我北地竟也出了塊璞玉。敢問申公子,此去需要多少軍馬?”話語之中,已經客氣了許多。
申天寧一笑,很是自信地說道:“亂軍號稱十萬,實際最多不過兩三萬人馬,我隻要一萬,旬月之內,破賊必矣。”
又是一陣議論聲,顯然,所有人都覺得申天寧有些托大了。楊誌文皺眉看向孟子誠三人,雖然沒開口,眼中詢問之色十足。
郭光煒清了清嗓子,說道:“大人,這位佳公子敢說這話,自然有他的把握,我看可以。”
孟子誠也頷首道:“現在亂軍需要趕快平定下去,歸德那邊,城守季懷忠老成持重,足堪大任,派出五千步卒援助足可;至於申公子這邊,選出一萬五千步騎出征,應當沒有大礙。”
王懷元一向不得罪人,看見孟、郭二人都讚同此事,也點頭表示同意。其他幾個人看見這三人形成了統一意見,雖然心裏疑惑,也不再多說。
得到三人肯定,楊誌文如同變了個人一般,不再猶豫,哈哈大笑著說:“申公子有此壯心,我為何不從?子誠,即刻選出一萬五千步騎;懷元,即刻為申將軍授獅符,申將軍,準備哪天啟程?”
申天寧一拱手,正色說道:“軍情急迫,自然越快越好。”
楊誌文一陣點頭,說道:“那好,明天一早集中將士,正午出發如何?”
申天寧當然沒有意見,點頭應承。
楊誌文大喜,起身說道:“現在多事之秋,酒宴什麼的就不擺了,誌文攜闔城父老,為將軍祈福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