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線裝版的《周易》,發黃的紙頁上如小蝌蚪版布滿手寫的繁體小字,劉川光費力地辨識著。“這是易經……幹卦……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觀。確實說的是龍啦,可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
“龍為水物,雲為水汽,故龍吟而雲出;虎吼威猛,蕩穀飄風,故虎嘯而風生。這是比喻有相同特質的東西會彼此吸引,相互感通哦。”
劉川光聽了中野樂的解釋後自言自語道:“龍為水物,也就是龍是由水所變化生成的意思嗎?感覺和龍神傳說好像有些相符呢。中野,有沒有龍吃人的傳說呢?”
“東方神話裏的龍性格溫順,極少主動害人,就算傳說中偶有所謂惡龍也是不自覺帶來風雨災害,但是也有例外。”中野樂一邊說一邊起身走到客廳另一邊翻出另一本古籍。“《韓非子·說難·第十二》曰,夫龍之為蟲也,可猶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龍有逆鱗,觸之必怒。原來這個說法是真有典故記載,不是民間隨意編造的。”
劉川光和中野樂一問一答,越聊越投入。中野樂在客廳內不斷來回走動,為劉川光四處查找相關書籍,有時還走到其它房間去拿書。他的腦海中不僅記住了所有看過書籍的內容,就連那本書放在哪裏也一清二楚,從不出錯,猶如一個活生生的移動圖書館。
經由中野樂解說,劉川光才知道原來龍的形象來曆種類各有不同,有虯龍、應龍 、角龍,又有天龍、地龍、王龍、人龍,既有胎生的龍、卵生的龍、濕生的龍、化生的龍,也有魚化龍、馬化龍、象化龍、蛤蟆化龍,遠比他以前所知要豐富精彩得多。
劉川光的注意力突然被中野樂找出來的一本鄉土誌吸引住了,書中記載了一則耐人尋味的民間傳說:
“古時一個因為逃避戰禍而隱居於窮山惡水之地的小村莊,村民生活困苦但仍一心向善,每年誠心向上天獻祭禱告,祈求來年豐收。終於有一年玉帝被其誠心感動,調遣一條年幼的虯龍 前往此處坐鎮百年,待其年景轉好之後即為功德圓滿,虯龍亦可蛻變躍升為蛟龍,回歸天庭。”
“虯龍雖小,但其法力已足以令小村風調雨順,豐衣足食。村民感恩戴德,為虯龍建造廟宇,每年祭拜供奉。然而百年之期轉眼將至,虯龍即將升天離去,村民擔心從此以後富足生活難以維持,貪欲惡念竟由此衍生。”
“恰逢玄奘師徒取西經途經此地,村民居然謊稱虯龍為惡龍,為禍百姓,希望唐僧將惡龍鎮壓在此。唐僧不虞有詐,當真派孫悟空打敗虯龍,並將金箍棒化作山峰,將虯龍封印在山穀之間。”
“雖然虯龍確實如願永留於此不再離開,但村民的如意算盤並未打響,被村民欺騙背叛的虯龍將滿腔怨憤化作悲鳴哭號,從此每年此時必定陰雨連綿,河水泛濫。”
“村民後悔莫及,為了平息虯龍奉為龍神,更改名換姓,以龍神後裔自居,並在每年中元節前後,舉行盛大祭奠儀式,以祭拜先祖之禮供奉龍神,以祈求龍神寬恕。”
這則傳說雖然並未注明具體地名,所以一開始劉川光詢問龍棲村時,中野樂並未聯想到這本書,但劉川光一看就知道內容與龍棲村的龍神傳說如出一轍。
可是書中所記載的故事與先前他和歐揚在村中各自聽聞的兩個版本的傳說相比又各有異同,如今三個版本的傳說擺在眼前,令他頭暈腦脹,不知道究竟哪個傳說才是真的。
“阿光,你為什麼捧著一本書愁眉不展?”寧辰星打完電話回來了。劉川光於是將存在三個版本的龍神傳說的困惑說了出來,向寧辰星請教他的意見。
寧辰星耐心聽完劉川光以後,並沒有正麵回答,而是先說起了自己對曆史研究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