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馬可廣場既是威尼斯市的中心,也是遊人集中之處。廣場號稱是世界最大的無頂大理石客廳,被遊客們公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與大廣場同名的聖·馬可教堂建於公元829年,是為紀念耶穌的門徒“馬可福音”的撰寫人馬可而興建的,故廣場與教堂均以馬可之名命名。這座大教堂集中了拜占庭、哥特、羅馬和文藝複興各時期的建築風格,仍顯和諧協調,充分展現了建築師的聰睿和才華。建成十多個世紀以來,教堂北麵的馬可鍾樓仍在發揮作用,每逢12點報時,鍾旁手握大錘的塑像就會舉錘敲鍾,驚起廣場覓食的鴿群,翩翩起舞,勢若垂天之雲,極為壯觀。據說大教堂內的牆壁,采用的是大理石和黃金點綴的鑲嵌畫,閃閃發光,金碧輝煌,顯示了威尼斯當年的富豪。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聖·馬可教堂僅僅是威尼斯建築的一個標誌,與之相近的曆史與文化代表,又何止一處。毀於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最美的段落背景,都能在威尼斯找到蹤跡。
威尼斯的旅遊經濟和城市風貌得益於水,未來也可能全毀在它手上,似乎應證了中國一句古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威尼斯本身的海拔很低,很多地方又都處在入海口處,或是海邊的交互地帶。隻要海平麵上升,海水自然就會湧入城中。1966年11月,特大洪水使水位創紀錄地上升兩米多,全城一片汪洋;2009年12月,聖馬可廣場的水深達80多厘米,居民苦不堪言。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麵上升,城市被淹,生活被毀,已經讓這裏的人民習以為常。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土木與環境工程係教授梅強中統計出,“現在威尼斯差不多平均每個星期都要被淹一次。”更多人選擇了逃離,從1966年至今,威尼斯的人口從12.7萬人已經減少到6.5萬人。
全球海平麵並不會因為威尼斯的妥協而放緩上升的腳步,專家預測洪水侵襲威尼斯的頻率還會加快,並最終於20—30年後淹沒全城。平日的威尼斯,在曾到訪威尼斯的中國地質環境檢測院工程師何慶成眼裏,是一派斯文,但在每年水淹的季節,狼狽不堪,尤其是“遇到雨水豐腴的年頭,幾乎是每周被淹一次”,在他看來,“大概在20—30年後,最遲也就是50年,威尼斯就會消失不見。”
事實上,這一估計仍顯得保守,海水侵襲而外,地麵沉降加劇了威尼斯的消亡。威尼斯處在軟土上,地層鬆散,自然壓縮的過程會使城市緩慢下沉。而二戰後的工農業發展,大量開采地下水,加速了軟土層壓縮的進程,這一後果的直接體現就是高地消失。加上常年的水患不斷衝蝕威尼斯城的地基,地層每年下沉0.5厘米。過去1000年裏威尼斯一直在下沉,近幾個世紀沉降速度加快。僅在過去20年內,威尼斯的地層就下沉了30多厘米,威尼斯人生活的中心——聖馬可廣場目前隻高於警戒水位30厘米。
地麵下沉,使海平麵上升的速度相對更快,毀滅性更大。遺憾的是,行動也已經來不及了。威尼斯政府花巨資修建的禦水工程——“摩西工程”?髴,在應對越來越凶猛的洪水也顯得力不從心了。
如果威尼斯消失,屆時,我們隻能穿上潛水服,到海底去看看,千百年前文藝大師留給我們的瑰寶是不是還存活著了。
西班牙
馬德裏
[名片]
災難性質:荒漠化擴大、森林火災
劫難程度:★★★★☆
行政歸屬:西班牙首都
總麵積:607平方公裏
總人口:322.83萬
GDP比重:11.2 %(2009年數值:1497億美元 /13381.15億美元)
平均海拔:670米
建城時間:1083年
馬德裏:“歐洲之門”困死沙場
有歐盟區經濟增長龍頭之稱的馬德裏,國民生產總值保持著4%的增長,昂首歐洲多國。21世紀初關於西班牙2050年會被荒漠化的言論一出,馬德裏戰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