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輛現代汽車

1885年,德國人卡爾·奔馳(1844~1929)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輛以汽油作燃料的現代汽車。1886年1月29日,他在德國曼海姆帝國專利局的專利申獲得了批準,於是,這一天就成為了現代汽車的誕生日。雖然歌德利普·戴姆勒也在同一年獨自製成了一輛四輪汽車,但由於時間稍晚於奔馳,故奔馳被譽為“現代汽車之父”(也有人將他們兩人共同譽為“現代汽車之父”)。

奔馳一號車重254千克,裝用三個裝有實心橡膠輪胎的車輪——後邊兩個大輪,前邊一個小輪;單缸四衝程汽油發動機(排量0.9升,功率0.63千瓦,轉速400轉/分)放在兩後輪之間;發動機輸出的功率靠齒輪和齒條機構傳給裝有差速裝置的後軸,汽車前進速度為13~18千米/小時,但無法倒行,前進方向的控製完全依靠一根操縱杆來實現。另外,該車沒有刹車裝置,也沒有減振機構,更沒有車篷,包括司機在內的兩名乘客就坐在兩個後輪之間的硬座上。

由於該車誕生於馬車盛行的19世紀末期,雖然汽車製成了,但因官方的阻撓,試車工作一直無法進行,循規蹈矩的奔馳為此非常苦惱。與其相濡以沫的妻子貝爾塔深知自己丈夫的心思,很願助其一臂之力。於是,她趁奔馳不注意,將汽車推出車庫發動起來就開走了。驅車一圈後回到家中,車輛完好無損——試車成功了。1888年8月,為證明汽車的實剛價值,回擊部分人關於“汽車是一種無用而可笑的東西”的譏諷,她再次挺身而出,帶領兩個兒子做全程為144千米的長途試車(由位於曼海姆的自己家一直駛到位於普福爾斯海姆的孩子外婆家)。這次曆史性試車的成功,證明了汽車的實用價值。正因這次試車的成功,1888年9月12日在慕尼黑舉辦的“發動機和加工機械展覽會”期間,當地報紙才對其進行了詳盡的報道:“……人們看到在馬路上行駛著一輛三輪無馬馬車,這輛車既無拉車的馬,也無套馬的轅杆,前邊一個車輪,後邊兩個車輪,車篷敞開著,車上坐著一個男人,但他手中並沒拿趕車的馬鞭。該車從賽德林格大街出發,通過廣場後再穿過赫爾措格——威海爾姆大街。看見這輛車的人們都驚奇萬分……”

仔細觀察世界第一輛汽車的結構,你會發現它的外形和當時的馬車差不多,分析比較它的速度及載重量,也不比馬車有任何優勢。但是,它的巨大貢獻不在於其本身所達到的性能,而是一個觀念的變化,那就是內燃帆的采用和自動化的實現。卡爾·奔馳不僅敢於向當時占有壟斷地位的馬車製造商挑戰,而且敢於拋棄在技術上已相當成熟的蒸汽發動機不用而去選用新生的內燃機作動力,足可見其充分的自信及觀念上的巨大轉變。正因為這種車可以自己行走,所以後人才刑希臘語中的“Auto(自己)”和拉丁語中的“Mobif(會動的)”構成複合詞來解釋這種類型的車,這就是“Automobile(汽車)”一詞的來曆。

現在,這輛車被收藏在德國的奔馳汽車博物館內。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至今仍保持著“可運行狀態”。

汽車史上的三次重大變革

在百餘年的汽車發展史上,前後發生過三次重大的變革,每一次大的變革都是汽車生產技術及製造方式的大轉變,都推動了汽車工業的大發展,引起了世界汽車工業格局的重大變化。

1886年,德國人奔馳和戴姆勒發明了現代汽車,但推動汽車迅猛發展的卻不是德國人而是法國人萊瓦索爾(?~1897)和潘赫德(1841~1908)。他倆在巴黎博覽會上結識了不為人重視的戴姆勒以後,開始了對汽車技術的艱苦探索。1891年,萊瓦索爾對汽車進行了重新設計,奠定了汽車發動機前置後驅動的基本模式,從而使汽車徹底脫離開了馬車式的設計思路,汽車製造中心也由德國移向了法國,阿爾芒·標致(1849~1915)、安德烈·雪鐵龍(1878~1935)、路易斯·雷諾(1877~1945)等紛紛涉足汽車生產,於是,法國汽車成為了世界的主流,產量雄居全球第一。今天,我們從許多有關汽車的英文詞彙,如Driver(司機)、Garage(車庫)等源於法語這一點就足可看出當時法國汽車工業對全世界的影響。

不過,盡管以法國為主的歐洲汽車生產企業占據了當時的世界統治地位,但全部以手工生產的汽車,其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產量也根本無法提高。因此,當時有人將汽車比喻為“工程師的寵物,有錢人的玩物”。普通人根本不可能買得起供自己使用的一輛汽車。

一、第一次變革——流水線大批量生產

杜裏埃是美國第一個製造汽車的人,當他用接近一年的時間於1896年製造出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批13輛汽車的時候,歐洲大陸不僅湧現出了許多家汽車公司,而且產量也相當可觀。盡管如此,美國民眾和政府仍未對汽車生產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1900年進行全國工業普查時,汽車製造被納入了“雜類製造”欄,可見其地位之低下。後來,隨著卡迪拉克、別克、福特等汽車公司的相繼成立,美國的汽車製造業才形成了一定的勢力,但與歐洲相比,仍然是弱小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