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方25歲的林奈受到瑞典科學院的嘉獎,並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屬為“林奈大屬”。盡管他很傑出,但由於他提前畢業沒有學位,烏帕薩拉大學不能留他任教了。
林奈很不高興,悶悶不樂,鬱鬱寡歡。一天,他的鄰居莫勒來家作客,看到林奈,覺得他才華出眾,很欣賞他。老人提出把女兒許配給林奈,不過希望林奈能取得學位。1735年,林奈周遊各國,在荷蘭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完成了自己的心願,也完成了老人的囑托。同年,林奈出版了《自然係統》的第一版。
在《自然係統》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性器官為準則進行分類的標準。書的第一版隻有薄薄的12頁,但很快就產生了影響。“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這意味著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精確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並認識客觀物體……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在此,林奈提出了分類的意義。
植物的有係統的雙命名製是博欣與土爾恩福爾首先創立的,林奈更把它加以發展。他在拉普蘭為了采集北極植物,在拉普蘭人中間遊曆,看到人種顯著的差別。在他的《自然係統》中,他把人與猿猴、獼猴、蝙蝠同放在“靈長目”中,又按照皮膚的顏色與其他特點,把人分為四類。
林奈在生物學中最主要工作是建立了人為分類體係和雙名製命名法。林奈把自然界分為三界,即動物界、植物界和礦物界。對於植物界,林奈依據雄蕊和雌蕊的類型、數量及大小等特征,還有蕊的排列順序,種種條件把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0000多個種。林奈首創了綱、目、屬、種的概念。
林奈把人為分類法運用到動物界。1746年他出版《瑞典動物誌》。在此書中,林奈將動物分為6大綱:鳥綱、兩棲綱、哺乳綱、魚綱、昆蟲綱、蠕蟲綱。他發現,人與類人猿在身體構造上具有相似性,所以把人與猿歸入同一個屬中。
林奈成為生物學發展的裏程碑,並成為近代以來首先確定人類在動物界的第一人。
1745年,林奈發表了《歐蘭及高特蘭旅行記》。林奈提出了雙名製命名法,並在1753年的《植物種誌》中全麵推廣使用了這種方法。雙名製就是所有的物種均用兩個拉丁字去命名,屬名在前,種名在後,學名由屬名和種名組成。這種命名方式結束了以前的混亂命名現象。林奈認為,屬名好比整個家族的姓氏,而種名就是每個家庭成員的名字。林奈的雙名製命名法於1867年被國際植物學會確認,成為全世界統一的命名方法。
《自然係統》一書在林奈生前一直增訂修改。1768年,這本書出了第十二版,比第一版的12頁多出1000多頁,共有1327頁了。
林奈認為,“人為體係隻有在自然體係尚未發現以前才用得著,人為體係隻告訴我們辨識植物,自然體係卻能把植物的本性告訴我們。”他同時認識到,真正的自然體係是複雜的而且隨意性很強,所以很難建立。這是在進化論出現以後的事情了。
林奈的地位很高,學生們到處探險采集標本而不讓他冒險。這樣,有的青年喪生了,林奈十分悲傷。
1761年,國王冊封林奈為貴族,稱他為“卡爾·馮·林奈”。1778年,林奈去世,葬禮很隆重。
林奈去世以後,英國的博物學家史密斯來到瑞典林奈的家中,請求購買林奈的書籍和收藏的標本,家人同意了,瑞典政府也未意識到什麼。等到裝載林奈遺物的英國船開動,瑞典人才意識到失去了珍寶。
據說,瑞典海軍曾出動軍艦去追趕,但是英國船跑得非常快,最終沒有趕上。瑞典政府痛失了珍貴的科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