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魚是世界上稀有的脊索動物,全身有一條脊索貫通全體,沒有頭骨,也沒有脊椎骨、鱗片,體形似小魚,側扁,兩端尖。前端有眼點,下麵為前庭和口,前庭外緣有須多條。

文昌魚身軀細長,長約4~5厘米,身軀柔軟,呈半透明。

文昌魚雖然名為魚,卻比魚類更低一等。它有點像魚,卻跟魚有很多不同。沒有胸鰭和腹鰭,隻有背鰭、尾鰭和臂鰭,腹麵有一對皮褶。

文昌魚棲居海底,常常鑽在泥沙裏,隻露出頭端。它以浮遊生物為食,在活動時經常扭轉身軀,擺動尾巴,在水中如射箭般地遊泳。

文昌魚在6~7月間產卵,卵在海水中受精,經過孵化變成小魚。它們特別怕光,白天躲進沙子裏,到晚上才浮遊到海麵活動。長大後的文昌魚,就生活在水深10多米的沙子裏。

文昌魚喜歡在較鬆的沙礫地方生活,而沙中最好混有少量的貝殼碎片和棘皮動物的碎骨片,便於它們鑽動和呼吸。而且還要求海水有一定的鹹度,水溫冷暖適當,水流不太急,風浪不太大。由於文昌魚對生活環境要求高,因此分布範圍不廣。主要分布在我國廈門、青島和煙台沿海,此外世界上隻有爪哇等沿海地區有零星分布。

文昌魚是名貴的海味,我國福建、廣東人,海外僑胞和東南亞各國人民,把它作為佐餐佳品。廈門鼓浪嶼製作的文昌魚標本,暢銷歐、美各國。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廈門地區修築海堤、圍海造田等原因,使江河淡水注入海區的徑流量受到影響,使港道變淺,海流變慢,使海底泥沙逐漸變成爛泥底,文昌魚原來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魚資源出現了減少的現象。因此,保護文昌魚的生活環境,選擇適宜的海區進行文昌魚的移殖,開發新漁場,是很必要的。

“物以稀為貴”,這是文昌魚珍貴的又一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文昌魚是從無脊椎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一個中間階段,它成了動物進化研究中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