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傳統 7 老成持重(3 / 3)

中國農民從來都沒有把握住現代的意識。當政治已經越來越影響他們的生活時,他們把政治理解成是否響應政府的號召,響應號召就是政治積極性高,不響應號召就是政治上落後,在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的認識了。他們把國家、政府、民族、政黨的概念混在一起,分不清個所以然。他們有時會毫無理性的詛咒,這出於他們沒有城府的天性,有時會毫無理智的崇敬,這是出於秉直的個性。他們更加相信簡單的實利,對空乏的民主和法製沒有興趣。

中國農民一直以來是社會的最低階層,用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階級分析說是最恰當不過的。曾經的當家作主的宣傳讓中國農民真的以為天變了,但是集體化運動再度讓中國農民體味到了底層的實際。所以對上層建築他們是敬而遠之,徹底死心,又認為是必然的社會現象,甘於被統治。傳統的中國農民習慣既定的社會秩序,大人是大人,小人是小人。百姓是百姓,官員是官員。不知大小不知上下是倫理顛倒。在維持這種秩序中,道德從人的內心良知上壓製個人的超越,強權政治從人性的弱點上來威懾個人的不安之心。農民處處表現得自我控製,隻求能夠生存。

農民崇尚規矩和秩序,這種規矩和秩序提高到了“禮”的高度,“理”的深度,和“孝”的厚度。如果沒有規矩或者亂了秩序,那麼就是無禮或者無理或者是不孝。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隻用維持秩序,才能安逸生活。從社會來看,天地君親師,這個次序是固有的;在一個村子裏輩分已定,可以亂親卻不能亂族;在一個家庭裏,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老人要有老人的威嚴,小孩要有小孩的樣子。不能無大無小,更不能大小顛倒。很多傳統的農村都有族規、家規。這些不知什麼年代製定的族規、家規有著很多的規定,這些規定都是明確告知後代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事情不準做,什麼事情不許幹。每一個人都不是獨立的生命體,他們都是活在整個群體裏,從小就被要求知道自己應該處在什麼樣的位置,應該遵循什麼要求去做。吃飯的桌子是方桌,八個位置有大有小。長輩要坐在大位置上,小孩隻能坐在小位上。當菜端上來的時候,應該長輩先動筷子,然後才輪到下麵的人。如果孩子們忍不住先動了手,那是不尊和不敬。長輩談話的時候,小孩子不能插嘴,應該隻能洗耳恭聽。

這種講規矩講秩序的理念一般都是貫徹在家庭教育中。作為長輩一般都是通過自己的威望來嚴肅維持。他們為顯示自己的高人一等,往往變得越來越不拘言笑,嚴厲的眼神告誡著家裏的其他人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衍生到一個族群裏,族長同樣是威嚴不可侵犯。

講規矩講秩序所內含的基本特征是維護舊的做法。因為舊的做法一直流傳下來,已經成為了一種規矩一種秩序,維護它也就成了講規矩講秩序。講規矩講秩序所隱藏的基本形態是家族製和族長製的固化。在一個家庭裏或一個家族裏,往往由家長或族長說了算,他們的價值評判往往成了講規矩講秩序,其他的人隻能聽從安排,反之,就是不講規矩不講秩序。講規矩講秩序有行為上讓人內斂的要求,要求安分守己逆來順從。

講規矩講秩序有時也是種美感。長幼有序,尊老愛幼,輩分已定,謹守本分,這是一種和諧,看著順眼。

崇尚規矩和秩序必然使卻大多數的村民性格變得內斂,少了很多的張揚;多了很多的自我壓抑,少了個性的發揮。中國農村在世人眼裏就顯得十分的平靜安逸,沒有爭吵,安分守己。但是過於崇尚規矩和秩序,必然會有對人性的壓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