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傳統 3 積德行善(2 / 2)

積德在行為上要求對那些不好的事情自律,對好的事情要發揚,提倡揚善除惡。凡是欺男霸女,男盜女娼,坑蒙拐騙都是損德之事,要不為。孝敬、忠上、誠信等都是積德之事,要積極為之。孝子雖然付出了很多,但是一定會有好報應的;把年邁的母親趕出家門的人就是積德不好的人。尊重別人,說話嘴巴幹淨,不小偷小摸就是積德,相反就是損德。女子行為不檢點就是失德,遵守婦道就是積德。積德就這樣成為了農民們一生中積存的看不見的可以蔭澤子孫的或給來生帶來運氣的東西。積德的深遠影響甚至涉及婚配。在選擇對方時,雙方的家長必然考慮對方幾代的積德。如果對方的長輩出過嚴重的犯法行為,那麼就要考慮這種行為是不是損了德,弄不好就要影響子孫的幸福。真是好人有福氣報,奸人沒有好下場。

走路的時候,遇到獨木橋相對,一方主動禮讓,那麼就會受到好評。如果有什麼好吃的,先分給其他人,然後才輪到自己,這是禮先。碰見熟人長輩就主動打招呼,這是禮貌;如果對方有什麼好事情,就到場祝賀,這是禮到。總歸,就是要對別人有禮,態度誠懇,這樣也是一種德行。

傳統戲劇對農民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影響。人們總是看到戲劇的結局都是好人揚眉吐氣,而奸人最終都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其實,這是報應。壞事做絕就會有不好的報應,做了好事就會有好報應。那些做事情的人的結局已經在做事情的時候確定了結果。奸人最後被砍頭,觀眾都喝彩鼓掌。心中的鬱氣一掃而光。

政治家害怕曆史的評價,中國的傳統農民害怕的是自己的積德不好。人之將逝,其言也善。等到快死亡了,每一個人都想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後時候再多積一點德。

迷信積德是一種有神論的思想。如果沒有來世,積德也就成為空中樓閣。如果沒有天曉得,也就沒有什麼所謂的蔭澤子孫。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說,普世的積德價值觀的積極意義深深影響了中國的傳統農民的行為,使他們不至於在茫茫行為大海中迷失方向,人性也不至於被獸性掩埋。

中國的知識文化傳統道德核心是儒家思想。對傳統的中國農民來說,儒家的語錄過於空洞、高遠,屬於治國平天下的高度,而農民的最高境界隻是屬於修身、齊家而已。空洞說教的內容要成為主**神對講究實惠的農民是多麼的難。儒家的道德精神真是加進了迷信中的積德因素,才使道德的創建有了價值的積極引誘。所以傳統的農民可能不知道孔子是何人,但是一定知道菩薩的眼睛是雪亮的,上天最後是公平的。

積德還有一項重要的修為是懂得感恩。農民總對西湖白娘子那麼同情,不是因為她為許仙付出了那麼多卻被法海懲罰,更多的是因為白娘子懂得報恩,報許仙五百年前救她性命的恩。正因為有這麼一顆赤誠報恩的心,所以白娘子的什麼行為都是可以同情的,哪怕是水漫金山淹死了很多無辜的人。報恩是這出傳說中起核心骨和連接線的作用。如果沒有報應元素,那麼這出戲不可能流傳。《聊齋誌異》中也有狐仙報書生的恩,這時候的狐仙不再是害人的妖精,而是充滿無限愛憐的女人。一個人考中了狀元沒有忘記糠糟之妻,那是一種美好的結局。而陳世美那麼讓人痛恨,那是因為他忘恩負義,不懂感恩。其實骨子眼裏,人們也希望自己的付出也要有所回報。知恩圖報是一項美好的主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他們痛恨的是沒有良心的人,不懂感恩的人。最痛恨的是白眼狼,恩將仇報。

感恩內容裏重要的是孝道,孝道就是要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好。孝順的子女總是被村民嘖嘖稱道。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家裏出不肖子是家門的不幸,而出孝子是家裏的福氣。孝道的孩子不會離開父母。當父母年老的時候,他們接上父母的擔子,承擔家庭的重擔。所以中國傳統農村裏的長子很少能出遠門開拓另一番天地,因為他們早早地在孝道的道德約束下為家庭分擔解憂。

一個人不管功名多高,職業多忙,遇到父母離世,就必須服孝。中國曆史上從農村走出去的文人都爭先恐後的比孝道,誰守孝時間長誰就道德高,有人辭官在父母的墳前築簡易的房子守孝,有人穿麻衣戴孝三年。為了孝道,有人挖自己的腿肉喂母也不惜。父母的墳廬所在往往是遠方兒子精神上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