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勤勞(2 / 2)

田間勞動得靠一股忍勁,需要迎著朝露,頂著毒日,冒著寒雨,忍著蚊蠅,爭分奪秒地趕時節。如果一天打魚,三天曬網,那麼就失去了好時光;如果白天怕太陽,晚上怕蚊蠅,那麼一小塊田也種不好。他們鞭策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那是不會有什麼收成的。種田人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幹活,一步一個腳印,一刻不容消停的雙手。這裏沒有投機取巧,也不需要奇技淫巧。他們最瞧不起的是泛泛而空談者,認為隻有想偷懶的人才會把功夫用到耍嘴皮子上。他們也鄙視不按前人的方式幹活,認為規律已經挖掘完備了,不按照以前的做法就會遭受損失。他們不怕低級的勞動,卻鄙視不踏實的勞動。

莊稼隻有在勤勞者的手裏才能漲勢良好,形勢喜人。農民們勞動沒有休息的觀念,隻有趕時節,搶前頭,擠時間的想法。莊稼的生長特性決定了他們是不能偷懶的。各種莊稼有各自的種植時間,錯過了時節莊稼就會長不好甚至不會長。一場台風來前得把所有成熟的莊稼收割了,否則半年的收成會泡湯。八月份得把晚稻種下去,否則水稻光照不夠。每天勞動一定要早出晚歸,這樣一天的勞動量才有效果,如果與城市工人那樣八點上班四點下班,那麼一天活兒隻有做一丁點。看到那些偷懶者的土地上長的都是茅草,農民們就由衷的為自己的勤勞自豪,為好好的土地被那些懶惰者糟蹋而惋惜。他們會把自己的這種自豪灌輸到對自家子女的教育上,揚勞鞭懶,喜勤惡慵,鼓勵孩子們繼承自己勤勞的本性。日複一日,日積月累,滴水成多,最終勤勞者的回報必定比懶惰者高。

中國農民是飽經風霜的,著名畫家羅中立的《父親》畫像是其真實的寫照。他們一輩子與泥土打交道,重複著簡單的手工體力活。這些決定了勤勞的中國農民容顏:他們都是精瘦幹癟的,身上沒有一絲多餘的脂肪。年級越大,脊梁越彎,直到不能伸直了為止。堿性的灰土、毒辣的太陽使他們的皮膚粗糙黝黑、幹燥無光,皮膚上彎來彎去的紋路像刀割過一樣的深刻。整天重力勞動使他們關節畸形,指頭滿是開裂的厚繭,小腿上的靜脈血管漲得像蚯蚓一樣彎彎曲曲地突出在外麵。魯迅先生在小說《故鄉》裏的少年閏土活潑可愛、高貴清純、富有生機,經過鄉村長年的熏染,老年閏土就變得壓抑內斂,膽小寡言。由於不修邊幅,生活粗糙,很多男性農民五十多歲就像個老頭。

勤勞更是一種信仰。

農業上的產出微薄,唯有勤勞才能既飽己腹又能養老撫幼,還能有所積蓄。農民們雖然生活簡單樸實,為人誠信厚道,不耍滑頭,但是對生活他們更有信心。村子裏的勤勞人一有空閑就交流勞動成果,探討勞動經驗,提升勞動效率。勤勞者更願意與勤勞者為伍,惜惜相憐。他們互相提供幫助,堅持著共贏的藍圖,不會想著占對方的便宜。他們可不願意與懶惰者做朋友,因為懶惰者想著的是如何占對方的便宜,與懶惰者一起同舟共濟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傳統的中國鄉村是勤勞者的鄉村。勤勞者獲得尊重,懶惰者會被厭棄。一個健康強壯的人如果乞討,那麼村民都是極端鄙視的。好好的身子為何不能自己養活自己的。一個懶惰者如果無米下鍋了而向別人求借,那麼村民都是不願意的,真不知道對方是還得出還是還不出。

中國農民都是愛惜糧食的,那是用自己的汗水換來的勞動成果。勤勞所得的東西更加金貴,主人也會更加珍惜,所以勤勞的中國農民更加節省,懂得積存,提倡反複修補使用。他們可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東西輕易地被奪走,哪怕被時間機器弄舊也不舍扔掉,有時他們又有一些吝嗇苛刻。相反,那些不勞而獲的人或者能輕鬆得到的東西的人就不會珍惜得來的。像一股煙一樣,來得快,去得快。在這裏,勤勞就不再是簡單的生存之需,還藏著一個持物待品的態度。人的生活不是一朝一夕就是了,人生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雖然談不上會厚積薄發,但是平淡是真,貴在恒久。

勤勞還有一個道德創建的道理:勤勞的人道德上更加高尚,他們感知到收成的辛苦,也就同樣體貼別人的勞作,尊重別人的收獲。他們不會去偷竊別人的財物,隻懂得憑勞而獲。懶惰與貪吃是相依相承的,名曰好吃懶做。懶惰者也不會去考慮積存,隻想著如何偷雞摸狗,竊取別人的財物。所以好吃懶做的人一般也是道德下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