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人民用銅做成直徑大約為2~3米的金鼓,利用鼓聲,傳遞信息。這些金鼓,放在一定高度的鼓架上,處在不同的方向,一旦有敵人侵犯,鼓手就敲擊金鼓,由不同的鼓點表示不同的內容,調集分散在不同方向的軍隊。
當時正是中國的春秋時代,諸侯林立,用鼓聲傳遞信息及時而有效地起到了通信聯係作用,確保了各國聯防共同對敵的作用。用鼓點聲傳遞信息,進行聯係或防衛,在世界各地是普遍采用的一種通信方法。
古代的非洲,沒有文字,交通不便,根本談不上郵政通信事業。非洲人就用特製的精巧的大鼓來傳遞信息,他們用一段圓木頭,把中間挖成空筒,再用大象的耳朵皮將兩端蒙住作鼓皮,這就製成了一麵大鼓。這種鼓敲起來非常響亮,三四千米外的地方都可以聽到。不僅如此,非洲人還編出了一部“擊鼓語彙”,即用多種多樣的鼓點來表達各種不同的意思。當一地的鼓手根據要傳遞的信息敲出鼓音時,鄰近的鼓手們便一個接一個地重複相同的鼓聲。這樣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地傳下去,兩小時內便可把甲地的“話”傳到50多千米外的工地。用這種辦法可以把信息傳得迅速而又準確,因為擊鼓的聲音渾厚有力、傳播很快,即使在較遠的地方也可以聽清楚。據說19世紀末,英國侵略軍憑借現代化的槍炮入侵非洲,屠殺當地人民。蘇丹軍民奮起抵抗,他們在喀土穆打敗了入侵者,而獲勝後就是用激越、喜人的“擊鼓語彙”報告這一勝利的喜訊。如今,在非洲人的舞蹈中,他們邊擊鼓邊起舞,就是一種以鼓聲來表達戰鬥和勝利喜悅的情景。
大洋洲的民族在很久以前則製造了另一種傳遞音響的工具——木瓶。原來在澳大利亞酷旱的沙漠地區,有一種生命力很強的“瓶樹”。這種樹的樹幹簡直像個大瓶子,直徑可達數米,一棵樹能裝水40至60升,這就使它即使在長期的幹旱中也能維持生命。當人們在沙漠中需要水時,隻要在瓶樹幹上挖開一個小口,就能立即喝到“清新”的“飲料”。因此,這些樹就成了澳大利亞沙漠中的“水庫”。在古時候,澳大利亞人還曾把這種瓶樹幹鋸下來,稍加修整,製成“木瓶”,用來傳遞信息。這種“木瓶”相當大,敲擊起來能發出巨大的聲響,可以把信息傳得很遠。在拉丁美洲的巴西,有一種紡錘樹,也可以製成類似的工具,用以傳遞信息。
用擊鼓傳遞信息在人類通信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