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北京也曾出現過強沙塵暴肆虐的天氣,最早的沙塵暴記錄出現在公元440年(北魏太平真君元年),15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後期(明代中後期到清代前期)是北京平原沙塵暴最多發、強度最大的時期,並且,沙塵暴和持續的旱災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從北京沙塵暴發展曆史可以總結出兩條結論:1)北京沙塵暴出現在周圍大規模開墾土地後若幹年(約30年左右);2)沙塵暴在幹冷的氣候條件下最為猖獗。
4.減輕沙塵暴的策略和措施
20世紀初美國大規模開發西部土地,導致30年代震驚世界的“黑風暴”;60年代,前蘇聯開墾哈薩克斯坦卡拉庫姆荒漠周圍土地同樣出現強烈的沙塵暴。美國30年代以後,對西部的建設和改造中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種期作物間作、套種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農機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蘇聯60年代以後,對中亞的建設和改造中重視興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設農田防護林網都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世界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防治沙塵暴技術模式———簡稱農業措施(美國)和林業措施(前蘇聯)。我們應汲取世界其他沙塵暴多發地區的成功經驗,製訂適合我國國情的恢複生態策略和方針。
沙塵暴是由天氣過程和地麵過程共同作用的產物。但是目前人類控製天氣的能力還很有限,減緩沙塵暴災害頻度與強度的關鍵在於搞好地麵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防治並重”的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針;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的法規和政策體係,停止導致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一切生產活動,對於超出生態承載能力的地區要采取一定的生態移民措施。
1)盡快確定旱作農業區的北界,作為實施“退耕”的標準。
2)盡快編製各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規劃,科學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舉措。
3)合理調配流域水資源,利用經濟杠杆,在上中遊強製性推行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保護和恢複內陸河下遊生態環境。
4)善待沙漠、慎重移民。嚴格控製沙漠開發;盡快在沙漠邊緣過渡帶、幹湖盆、內陸河下遊建立封育區和省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保護、完善、鞏固、提高綠洲防護林體係。在防沙阻沙林外緣劃定300~500米寬的封沙育草帶,嚴禁放牧樵采。每年適當引洪灌溉丘間低地以促進自然植被的恢複。
另外,綠洲防護林多為過熟林,應經嚴格審批和在有效監督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更新。
6)改革耕作製度,提高冬春季農田覆被率,革新農機具,發展陽光大棚、溫室等高科技農業。
7)強化沙塵暴的科學研究,加強沙塵暴源區監測網的建設,掌握沙塵暴發生發展的機製和規律,做到對沙塵暴的預警預報。減輕沙塵暴災害的損失。
中央提出的天保、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工程就是減緩沙塵暴的重大決策。
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解決農村、牧區薪柴燃料,發揮農牧民積極性和中央政策扶持結合,發展經濟,提高沙區群眾生活是停止生態破壞的關鍵。
大力提倡舍飼和棚圈牧業,圍封草場和加快飛播治沙,限製牲畜數量,使草原得到休養生息,並輔以撫育措施,恢複草原生態環境。
我國已總結出不少類型土地沙漠化整治的成熟模式,使大約10%的沙漠化得到了治理,20%得到好轉,為國際沙漠化治理,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沙漠化防治提供了經驗。
世界上受沙漠影響的地區人口約有10億。中國是世界上沙漠化麵積較大、分布較廣、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治沙工作,已摸清了土地沙漠化的現狀,並對發展趨勢進行監測研究,總結出了幹旱區、半幹旱區、半濕潤區及亞熱帶濕潤區等不同類型土地沙漠化的整治模式,建立了相應的試驗示範區。這些模式既防治沙漠化的蔓延又促進生產發展,建立“資源節約型、開發適用型、環境保護型”的經濟體係。在治理的實施方麵建立了科技與地方決策部門、基層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實施體係。在已建立的試驗示範區,沙漠化土地在5年之中得到恢複,一般風沙化土地3年即可恢複。在長期的治沙實踐中,廣大科技人員和群眾創造了許多先進適用的治沙技術,有的在國際上還處於領先地位。如幹旱、半幹旱流沙地帶飛機播種造林技術、設置沙障固沙造林技術、鑽孔深栽造林技術、沙區節水農業技術等。
目前,全國以治沙為主要目的造林麵積已達1000萬餘公頃(1.5億多畝),不但使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而且還從沙漠中新辟農田133萬餘公頃(2000多萬畝)。過去受風沙危害產量低而不穩的1093萬公頃(1.64億畝)農田,由於防風固沙條件的改善,糧食產量增加10—20%,並在沙區建成了一批商品糧基地。過去因嚴重沙化、鹽漬化和牧草嚴重退化的893萬公頃(1.34億畝)荒漠和半荒漠草原,由於封沙育林育草,使草場得到保護和恢複,產草量增加20%以上。各地還結合封沙育林育草,營造了73萬餘公頃(1100多萬畝)薪炭林,再加上多能互補,約有500萬農戶的燃料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既改善了沙區的生態環境,又促進了沙區經濟的發展。例如,寧夏吳忠市通過實現“一水、二林、三牧、四糧”的綠色建設計劃,將昔日黃塵滾滾的黃沙窩建成了六畜興旺的人工綠洲。他們的做法:首先利用黃河水資源,興修了一係列水利工程,使水利設施基本上配套;然後采取了“分割包圍、逐步推進”,“植林網、造片林、建果園”,“先造防護林、再種經濟林”等措施,建成大型骨幹防風固沙林帶50多條,並在渠、溝、路兩側營造“窄林帶小網絡”林網體係,覆蓋了整個開發區;繼而人工種草養畜,根據當地生態條件,選擇沙打旺、紅豆草等牧草品種,建立人工草場,飼養奶牛、羊、騾、馬、駱駝等牲畜。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