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沙漠

古時候沙漠稱旱海或大漠,維吾爾語叫“庫姆”。中國古書上有的又稱沙漠為沙河,有的也稱為大流沙或沙磧。過去人們常常把沙漠和荒漠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其實,在自然地理學上,凡是氣候幹旱、降雨稀少、植被稀疏低矮、土地貧瘠的區域,都叫做荒漠,意為“荒涼之地”。荒漠有礫質、石質和沙質之分,近年習慣稱礫質、石質的荒漠為戈壁;而沙質荒漠才稱為沙漠。此外,在荒漠地帶以外的草原地帶,也有不小麵積被沙丘所覆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沙地。但因其性質與沙質荒漠相似,一般習慣上也泛稱為“沙漠”。

在大陸上幹燥少雨的地區,風力強勁,植被稀疏,地表或者是累累粗石,或者是一片黃沙。這種多風、幹旱、地麵裸露的地區,一般稱為荒漠。根據荒漠地區的地麵形態及組成物質,可將其劃分為礫漠、岩漠、泥漠和沙漠等幾種類型。岩漠也叫石質荒漠,主要在幹燥地區的山地或山麓。

礫漠蒙語稱為“戈壁”。它的特點是地麵覆蓋著大片礫石,像一望無垠的石海。泥漠是一種由粘土物質組成的荒漠。

荒漠中最主要的類型是沙漠,它的特點是地麵由沙性物質組成,常常是沙波滾滾、沙巒起伏。在世界範圍內,沙漠麵積約占陸地總麵積的十分之一左右。幹燥少雨是沙漠形成必不可少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沙漠是幹燥氣候的產物。浩瀚無垠的沙漠中那豐富的沙源又從何而來?一般說來,它們都是鬆散物質在裸露於地表之後,經長期風力搬運與分選而形成的。沙漠地區大多是由連綿起伏的沙丘組成的。沙丘形態各異,並且在風力的作用下不斷移動,使一些原來不是沙漠的地區沙漠化。沙漠的發展除與氣候和地麵物質有關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還與人類的使用有關,土地沙漠化的現象目前已引起全世界的注意。

沙漠形成的原因

中國西迄新疆喀什噶爾的北方九省(區),東起東北平原西部,都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沙漠(沙地),這樣多的沙漠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中國沙漠的形成原因,概括起來就是:在幹燥氣候和豐富的沙漠沙物質來源等自然條件下,長期發展演變而形成的。

1.氣候因素

可以這樣說,沙漠是幹燥氣候引起的,幹燥少雨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條件。從整個地球來看,幹燥氣候區域(幹旱區)的形成,主要與大氣環流、緯度等因素有關。在南北緯15°~35°之間,是副熱帶高壓帶(又稱回歸高壓帶)控製的範圍,終年為信風吹刮的區域。在高壓帶內的空氣具有下沉作用,空氣下沉時形成絕熱增溫,使空氣非常幹燥,相對濕度減小。信風是由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壓帶的穩定風向,它在吹向赤道的過程中不斷增熱;空氣越熱,消耗的水量也就越大,結果使它成為十分幹燥的旱風。這樣,在副熱帶高壓帶控製區,大氣很穩定,濕度低,少雲而寡雨,成為地球上雨量稀少的幹旱區。世界上多數大沙漠都分布在這裏,如西南亞的阿拉伯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等。因此,有“回歸沙漠帶”之稱。

中國沙漠東經75°~125°、位於北緯35°~50°之間的溫帶地區。按照它們的緯度來說,不在世界上的沙漠帶範圍內,要偏北15到20度左右。而中國與世界上沙漠帶同緯度的華南地區,不但沒有沙漠,相反卻是溫暖濕潤,終年常青;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區,到處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這種海陸分布形勢,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對中國氣候產生了很大影響。冬季,大陸上的空氣比海洋上的空氣要冷,並收縮得比海洋上的空氣厚重,空氣壓力增大。特別是位於中、高緯度內陸腹地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和蒙古國,那裏冬季太陽輻射的熱量很弱,黑夜又漫長,失熱很多,因此空氣十分幹燥寒冷,冷空氣大量積存形成強大的高氣壓區。而中國南方海洋相反是個低氣壓區。高壓區的空氣不斷流向低壓區,形成了中國冬季盛行的偏北風。到了夏季,大陸上的空氣比海洋上要熱,並膨脹得比海洋上的空氣稀薄;海洋上的空氣壓力大,形成高氣壓區,空氣就從濕潤的海洋吹向大陸,使中國盛行偏南風。季風就是這種隨季節而變動、交替的風。

由於中國是東亞季風最盛行的地區,降水的水汽主要是由南海、西南太平洋、孟加拉灣和印度洋上吹來的濕潤的夏季風帶來的。因此,處於亞熱帶的中國東南沿海和華南地區,正好首當其衝,降水豐沛,成了世界上同緯度雨量較多的濕潤地區。然而,位於溫帶的廣大西北和內蒙古地區,因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遙遠,夏季風到那裏已成了強弩之末。再加上其南部和東南邊緣,有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的造山運動升起的天山、昆侖山、秦嶺、呂梁山及大興安嶺等高大山係,特別是有巨大的青藏高原,成了夏季風難以逾越的屏障。這樣,濕潤的海洋氣流(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無法吹進,水汽來源被隔絕。致使夏季的西北和內蒙古地區,降雨量稀少,水汽十分貧乏。冬季,由於西北和內蒙古地區的北方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山屏障,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區的強大幹冷氣流可以傾注直瀉,造成非常幹燥寒冷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