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的分類

湖泊是陸地表麵具有一定規模的天然窪地的蓄水體係,是湖水、湖盆以及水中物質組合而成的自然綜合體。由於湖泊是地表的一種流動緩慢、交替周期較長的滯流水體,加之它深受社會經濟條件和其四周陸地生態環境的製約,因而,與河流和海洋相比,湖泊的動力過程、化學過程及生物過程均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地區性的特點。在地表水循環過程中,有的湖泊是河流的源泉,起著水量貯存與補給的作用;有的湖泊(與海洋溝通的外流湖)是河流的中繼站,起著調蓄河川徑流的作用;還有湖泊(與海洋隔絕的內陸湖)是河流終點的彙集地,構成了局部的水循環。

湖泊支持著非常重要的生態係統,湖水的平均深度一般約在2米到100米,這是陽光能夠穿透的深度,因此,湖水從上到下都能給生物足夠的能量,維持豐富的生物。研究目的不同,劃分湖泊類型的方法和依據也不同,主要分類方法有按湖盆成因、按湖水補給與徑流的關係、按湖水鹽度分類等等。

1.按湖盆的成因分類。湖泊形成的基礎是湖盆,湖盆的成因不同,湖泊的形態、湖底的原始地形也各異,而湖泊的形態特征往往對湖水的運動、理化性質、水生生物生長以及湖泊的演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按湖盆成因分類,得到廣泛的應用。天然湖盆是在內、外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內力作用為主形成的湖盆主要有構造湖盆、火口湖盆和阻塞湖盆等;以外力作用為主形成的湖盆主要有冰成、海成、河成、風成以及溶蝕等不同類型的湖盆。

(1)構造湖。是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斷層、斷裂、地塹等)所產生的凹陷形成,其特點是:湖岸狹長、平直、陡峻,深度大。例如,坦噶尼喀湖、貝加爾湖、洱海等。

(2)火口湖。火山噴發停止後,火山口成為積水的湖盆,其特點是外形馬蹄形或近圓形,深度較大,如白頭山上的天池。

(3)堰塞湖。有山崩堰塞湖與熔岩堰塞湖之分。前者為火山爆發熔岩流阻塞河道形成,如五大連池、鏡泊湖等;後者為地震、山崩引起河道阻塞所致,這種湖泊往往維持時間不長,又被衝而恢複原河道。例如,岷江上的大小海子(1932年地震山崩形成)。

(4)河成湖。由於河流的截彎取直、改道、淤積等,使原河道變成了湖盆,其外形特點多是牛軛形或彎月形,故又稱牛軛湖,水深一般較淺,例如,我國江漢平原上的一些湖泊。

(5)風成湖。由於風蝕窪地積水而成,多分布在幹旱或半幹旱地區,湖水較淺,大小、麵積、形狀不一,礦化度較高。例如,我國內蒙古的湖泊。

(6)冰成湖。由古代冰川或現代冰川的堆積或刨蝕作用形成的湖泊,即冰磧湖與冰蝕湖,特點是大小、形狀不一,常密集成群分布,例如瑞典、芬蘭、北美洲及我國西藏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