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9年盧瑟福炮打核宮,時至今日,人們對原子核的研究已經曆了整整80多年。在這半個多世紀中,人們借助各種偵察手段和探測裝置,對於10-15米(10-15米又稱1飛〔母托〕米,用1fm表示)的空間內的許多奧秘有了不少的了解和認識,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豐碩的成果。原子核隻是奇妙的微觀世界中比原子更深的一個層次。那麼,比原子核再小的世界又是什麼樣呢?質子、中子還能再分嗎?質子、中子、電子、π介子等是構成萬物的最小單元嗎?為了回答這些有趣的問題,需要我們到比原子核更深的層次中做一次漫遊,領略這小小天地的奧妙,這是當代探索物質微觀世界最前沿的領域。
龐大的粒子家庭
自1897年J.J.湯姆遜發現電子以來,在這1個世紀中,人們發現的各種各樣的粒子,記錄在案的總數已超過400種,形成一個龐大的粒子家族。按照粒子發現的時間先後以及性質特征,可將這幾百種粒子劃分為四代。
第一代粒子
從電子發現到1947年找到π介子,這50年間發現的粒子稱為第一代粒子。1932年以前觀測到的粒子僅有4種,它們是電子(e)、質子(p)、中子(n)和光子(r)。在自然界中各自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被認為是構成萬物世界的最小單元,稱為“基本粒子”。用它們能夠圓滿地解釋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可謂天衣無縫。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可以組成原子和分子;原子處於不同的能量狀態,當它們的狀態發生改變時,可以放出或吸收光子,光子是構成電磁場的基本單元。
然而,好景並不長,很快便被一些新奇現象打破了,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這個世界。1930年,英國年僅27歲的年輕學者狄拉克,在他創建的新理論中,曾預言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帶有正電荷的電子,取名正電子。1932年,安德遜利用雲室進行宇宙射線的研究中,觀測到一種質量與電子相同,所帶電量也同電子一樣,隻是電荷性質相反,這就是正電子,從而使狄拉克的預言變成了現實(見圖6-1)。從圖中可以看出,入射粒子穿過6毫米厚的鉛板,能量減小,運動徑跡的半徑變小了。與已知電子和α粒子在磁場中運動徑跡相比較,通過計算,安德遜斷定這種粒子正是正電子。
正電子的發現,很快就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在以後的一些實驗中多次證明了正電子的存在。不僅在宇宙射線中存在有正電子,而且在某些具有放射性核素參與的核反應過程中,也能夠找到正電子的蹤跡。目前,在實驗中可以產生很強的正電子束。1988年,我國建成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利用現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能夠產生高能量、大密度的正、負電子束。通過它們的碰撞,進行粒子物理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科學研究。這是我國高科技領域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是我國科學發展的偉大進步和高能物理研究的裏程碑。
正電子是電子的一種反粒子。一種粒子與它的反粒子具有相同的質量、自旋和壽命,隻是電荷與磁矩的性質剛好相反。正粒子與反粒子是相互的,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粒子;那麼,電子也可以說是正電子的反粒子。每一種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比如,質子具有反粒子,稱為反質子,符號用表示;中子的反粒子稱為反中子,符號為。
正電子是曆史上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反粒子。安德遜也因此獲得了193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當時他年僅31歲,是榮獲諾貝爾獎中最年輕的學者之一。當時,安德遜正從教於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這時學院正準備給他晉升教授;而在提升之前,他便赴瑞典斯德哥爾摩領獎去了。
正電子是比較穩定的粒子。但當它與電子相遇時,奇怪的現象便發生了,正、負電子不見了,出現一道強的閃光,會有2個或3個光子產生,這就是所謂的湮沒現象,即
e++e-γ+γ
正電子發現以後不久,人們在實驗中觀察到,當能量相當高的光子(γ)穿過物質時,能夠產生一對正、負電子。表示為
2γe-+e+
這是自然界中物質相互轉化的重要體現。電子在構成物質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物質人們是可以摸得著、看得見的,稱為實物物質。構成實物物質的電子、質子、中子等稱為實物粒子。光子是組成電磁場的基本單元。電磁場是“隱形”物質,人們是摸不著、看不見的,這類物質稱做場形物質。實物物質與場形物質是自然界中物質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上述過程,就是這兩類物質相互轉化的情況。這在人類的認識史上無疑是個巨大的飛躍。
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稱為反物質。許多物理學家認為,宇宙間反物質是存在的。人們在實驗室條件下已經能夠製造出反物質。1965年,美國的布魯海文實驗室用能量為7吉電子伏(1吉電子伏等於10億電子伏)的質子轟擊鈹靶時,產生了世界上第一例反物質。它是由反質子和反中子組合的“反氘核”,這一成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給人類指明了反物質不僅存在,而且利用人工方法可以製造出來。以後不久,又產生了“反氦”。更令人鼓舞的是,1996年人工合成的“反氫原子”獲得成功。這些給人們帶來了大量合成反物質的希望之光。為人類探索宇宙的秘密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