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麵,
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代朱熹這首《春日》詩篇,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幅絢麗多姿的大自然的畫卷。蒼茫大地,江河橫流,萬物崢嶸,一派生機。正是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追求與探索。什麼是構成大自然的基元?這千姿百態變化的根由是什麼?物質微觀世界是怎樣一種圖景?……這些疑問一直是古今人們關於這個客觀世界的最誘人的話題之一。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人們曾有過許多美好的臆想。
眾說紛紜
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國的殷商時期,人們就將天、地、山、澤、水、火、風、雷這8種物質形態看作自然界運動變化的基本要素,稱之為“八卦”。《易經》中指出,宇宙的本源是“太極”。太極就是天地未分之前的狀態,太極生天地,天地生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由這4者再演變為代表陰陽成分不同的8種抽象形態,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公元前700多年的西周末年,盛行“五行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宇宙萬物的5種最基本的形態。
戰國時期,李耳——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提出,用“道”的觀念統一宇宙萬物。他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認為,隻有陰陽二氣的統一,才能調整宇宙萬物。
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墨家,把組成物質的不可分割的最原始的東西稱為“端”。《墨經》中記載:“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端,無間也”。意思是說,一個端裏,沒有共同的東西,自然不能再分割了。因此,在墨家看來,“端”即為物的初始。
戰國時期,名家則稱為“小一”。名家代表人物惠施(約公元前370—前310年)指出:“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意思是說“小一”這東西不再有內,自然也就無法再分了,“小一”便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
儒家名篇《中庸》明確指出:“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莫能破”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
西方一些自然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的。希臘的泰勒斯(公元前640—前546年)主張水元素說,他認為“水是萬物之母”。也有人主張火元素說、氣元素說等。古代的巴比倫人和埃及人認為,水、氣、土為宇宙萬物的3種本原。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前430年)提出“四根”說,認為土、水、火、氣是物質的4種基本元素,它們相互組合,而且不生也不滅。
古代的這些自然哲學家、思想家對於問題的回答,有一個共同的基礎,他們都是以物質為依據來認識自然、理解自然、研究自然的組成,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古代也有一些哲學家,把世間萬物的形成歸於上帝。以古希臘的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為代表的一些哲學家認為,萬物來源於神,上帝創造了世界的一切。他們強調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而可感的實物世界則為第二性的。在柏拉圖等人看來,實物僅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這是一種典型的唯心論觀點。
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雖然不同意這種“理念論”的思想,承認物質是客觀實在;但是,他也並沒有完全擺脫神主宰世間一切的思想。他仍然認為存在著一個純粹的,即脫離物質世界的“自我思維”的理性。因而,歸根結底還是屬於唯心主義的範疇。
“莫破”質點
公元前5世紀到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的代表留基伯和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年)提出了原子學說,被譽為古原子論的奠基者。他們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不能再分割的基本單元;構成物質的各種各樣的原子,僅僅在形狀、大小、位置和次序上彼此之間存在著不同,並沒有什麼質的區別,它們是永遠不變的客體;原子始終處於永恒的運動之中。這些樸素的思想便是早期原子學說的萌芽,稱為“古原子論”。如今,人們通常使用的原子一詞,就沿用了古希臘的atomos(原意是不可分割的)。在古印度,將原子稱為anu(譯為“微”,意思是“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