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科苑精英科學新時代的開創者(1)(3 / 3)

(6)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住在世界著名的比薩斜塔旁。他在這世界第一斜塔上有個重要的發現,因此,後人隻要提起斜塔,就會想起伽利略。

古希臘大學者亞裏士多德認為,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學者都接受這個論斷,堅信不疑。但年輕的伽利略通過一係列實驗,發現亞裏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荒唐的。如果沒有空氣的摩擦阻力,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速度相同。伽利略就是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證明這個理論的。他在斜塔上同時丟下兩個同樣大小的球,一個是木頭的,一個是鐵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觀眾親眼看到兩個球在同一時刻落地,都驚訝不已。

伽利略從小善於觀察、思考和實驗。一天晚上他看見掛在教堂上空的燈被風吹得搖搖擺擺,當他把窗子關上時發現燈仍在有規律地擺動。他按住自己的脈搏多次數著,發現燈來回擺動所需的時間是一樣的。這盞燈在教堂裏不知擺動了多少年,伽利略獨具慧眼發現了這一秘密。他回到家裏又做了許多實驗,從而發現了擺的等時性規律,並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脈搏計時器。

1608年,伽利略聽說有個荷蘭人製造了一種奇妙的光學儀器,能看清遠處的物體,從中受到啟發,於1609年製成曆史上第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遠鏡。他利用這架望遠鏡,取得了許多天文學的重大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哥白尼的日心學說,震撼了全歐洲,也引起教會的恐慌和仇視。1611年2月,教會宣布伽利略的觀點為異端邪說;不許伽利略宣傳他的學說,禁止出售他的著作。

伽利略並沒有因此停止自己的科學研究,他偷偷地著書立說,幾年後,出版了《關於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一書,以他出色論辯才能和鐵的證據,為哥白尼的學說辯護,給地心說以粉碎性的打擊。但教會並不甘心,1633年2月對伽利略這位近70歲的老人進行殘酷審訊,並判處管製。盡管朋友們和他的女兒勸他改變觀點,伽利略卻毫不動搖。教皇采用卑鄙的手段,強迫伽利略跪下,可是這位巨人站起來後,依然堅定地說:“地球仍舊在轉動!”監禁剝奪了人身自由,使伽利略的肉體和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摧殘,但他堅持真理的意誌毫不動搖。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寫出了《新科學談話》、《論力學和運動》等書,總結出許多科學規律,為後來牛頓建立“牛頓三定律”奠定了基礎。1636年,72歲的伽利略雙目失明,仍在學生的幫助下繼續進行科學研究。1642年1月8日含冤逝世。

伽利略在許多科學領域中卓有成就,是世界上首先融合貫通了數學、天文、物理三門科學的科學巨人。他倡導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用實驗來檢驗理論的正確性,開創了以實驗為基礎具有嚴密邏輯理論體係的近代科學,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他一生堅持真理不畏強權,為近代科學的成長不屈不撓地鬥爭。他的孜孜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永遠為後人所景仰。300多年後的1979年,羅馬教廷才公開承認當年對伽利略的審判不公正,並宣布給他平反。

(7)力學之父——牛頓近代自然科學與古代科學相比,有兩大特征:用實驗可以驗證,用數學可以精確表達。1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1642—1727)創立的力學,是世界上第一門具備這兩大特征的學科,為其他學科樹立了典範。牛頓本人作為力學之父,是世界曆史上對人類文明作出劃時代貢獻的少數科學家之一。

牛頓出生在英國林肯郡農村,父親在他出生前兩個月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多時改嫁,牛頓由外祖母和舅舅撫養成人。他酷愛讀書,經常動手製作小機械,常常為奇妙的自然現象向老師發問。18歲時,他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著名的劍橋大學,23歲獲學士學位。

1665年夏季,為了躲避倫敦發生的瘟疫,牛頓回到家鄉。在鄉下居住的18個月,是牛頓一生中創造性思維最為活躍的時期,在數學、光學、天文學、力學等領域都有劃時代的發現。以後幾十年,他把青年時代的創見加以整理,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巨著《自然哲學和數學原理》,成為近代科學史上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