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於距今7000年左右。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尤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型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製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略晚於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複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於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馬家窯文化距今約4000年左右,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係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麵都經過打磨處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

馬家窯文化出土的彩陶

原古時期的居民都穴居野處,生活的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都是釜甕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餘力,於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馬廠文化位於河西走廊一帶,在這裏出土的彩陶器型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係小孔,便於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

原始社會文字還沒有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誌性、裝飾性等性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們各自有著代表氏族文化的標誌性形象,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著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和形式。

處在遠古時期的人類在製陶過程中,在對原料的探尋和使用上沒有經驗,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火的使用上也不夠成熟,所以製成的陶瓷質地疏鬆。至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陶器種類開始增多,從泥質或夾砂陶發展到灰陶、黑陶、彩陶和白陶等。另外,為裝飾或提高質量方麵著想,又創造出白色、紅色陶衣,以及用Fe2O3(黑)、MnO2(紅)為著色劑的彩料。在成形工藝上,開創並逐步完善了輪製、模製、表麵拋光、薄胎成形、拍印紋飾等多項手段。原始的燒成條件比較簡陋,這使早期陶器的胎體多為紅棕色。這是因為在燒成過程中,大量空氣的混入形成強氧化焰,使粘土中的氧化鐵成分變紅、變黃,加之原料中Al2O3較低,助熔劑量高,也對陶器紅色的形成有明顯影響。

有關原始人類的陶瓷燒造技術資料,到現在也無從找尋,但從現有資料推測,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是用柴草在平地上用篝火直接燒製,這種方法至今在許多偏遠落後地區被使用,統稱為“無窯燒陶”。仰韶文化的窯型基本是橫穴式和豎穴式,就泥地挖掘而成,以柴草為燃料,無煙囪,窯內溫度較均勻,熱量損失較小,燒成溫度可達1000度。從龍山文化時期以後,普遍采用豎穴窯,由火膛、火道、窯室三部分組成,窯室直徑1米左右,燃燒時空氣供應較足,使柴草充分燃燒,火焰可沿窯底均勻進入窯室,使窯內溫度提高,可達1050度高溫,給後來出現的饅頭窯、倒焰窯打下了必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