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變女、女變男,平常對人類來說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高科技的今天,在醫學手術的幫助下,變性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在生物界中,卻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人類對這種性逆轉現象的研究首先是從低等生物——細菌開始的。在人的大腸裏寄生著一種杆狀細菌,被稱為大腸杆菌。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發現,大腸杆菌有雌雄之分,雌的呈圓形,雄的則兩頭尖尖。令人驚奇的是,每當雌雄互相接觸時,都會發生奇異的性逆轉,即雄的變為雌的,雌的則變為雄的。後來經科學家研究,發現雌雄互變的媒介在於一種叫性決定素的東西,當雌雄接觸時,就將彼此的性決定素互贈給對方,從而改變了彼此的性別。
後來科學家們又發現,在比細菌高等的生物體上也存在性逆轉現象,諸如沙蠶、牡蠣、紅鯛、黃鱔、鱒魚等等。有人認為這些生物的原始生殖組織同時具有兩種性別發展的因素,當受到一定條件刺激時,就能向相應的性別變化。
沙蠶是一種生長在沿海泥沙中,長得像蜈蚣一樣的動物。當把兩條雌沙蠶放在一起時,其中的一條就會變為雄性,而另一隻卻保持不變,但是,如果將它們分別放在二個玻璃瓶中,讓它們彼此看不見摸不著,則它們都不變。
還有一種一夫多妻的紅鯛魚,也具有變性特征。當一個群體中的首領——唯一的那條雄魚死掉或被人捉走後,用不了多久,在剩下的雌魚中,身體強壯者,體色會變得豔麗起來,鰭變得又長又大,卵巢萎縮,精囊膨大,最終成為一條雄魚而取代原來丈夫的職位,若把這一條也捉走,剩餘的雌魚又會有一條變成雄魚。但是如果把一群雌紅鯛魚與雄紅鯛魚分別養在兩個玻璃缸中,隻要它們互相能看到,雌魚群中就不能變出雄魚來,但如果將兩個缸用木板隔開,使它們互相看不見,雌魚群中很快就變出一條雄魚。這究竟是為什麼,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再有,海邊岩礁上常見的軟體動物——牡蠣,也是一種雌雄性別不定的動物,有一種牡蠣,產卵後變為雄性,當雄性性狀衰退後又變為雌性,一年之中可有二次性轉變。然而牡蠣過的是群聚生活,不管雄性個體與雌性個體,為什麼還會有朝雌暮雄的性變態呢?
我們常見的黃鱔在青春年好時節,十有八九為雌,產卵之後轉為雄性,因為大黃鱔中十有八九為雄。這又是為何,人們也不清楚。
有人對魚類的變性之謎進行了研究,認為魚類改變性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繁殖後代和使個體獲得異性刺激。美國猶他大學海洋生物學家邁克爾認為,在一種雌魚群或一種雄魚群中,其中個頭較大者,幾乎壟斷了與所有異性交配的機會。這樣,當雌魚較小時能保證有交配的機會,待到長大變成雄性時,又有更多的繁育機會,與性別不變的同類相比,它們的交配繁育機會就相對增加了。同樣,在從雄性變為雌性的魚類中,雌魚的個體常大於雄體。雄魚雖小,但成年的小雄魚所帶有的幾百萬精子,足夠使再大的雌魚所帶的卵全部受精。另外這些雌魚與成熟的無論個體大小的雄魚都能交配。因此,它們小一點的時候是雄魚,長大以後變雌魚,不僅得到交配的雙重機會,而且與那些從不變性的魚類相比,又多產生1倍的受精卵,這對繁殖後代大有益處。
在動物界裏頻頻發生的性變現象,至今仍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科學的解釋,還需要人類進一步的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