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微生物和寄生蟲相互關係的研究很多實驗研究表明,宿主消化道的微生物狀況,直接或間接影響寄生蟲在宿主體內的寄生能力。
4.克山病病因學研究克山病的病因學說有2種,一種認為克山病是因為體內缺乏硒引起,另一種認為鐮刀狀黃曲黴菌是引起克山病的元凶。中國農業大學用植入黃曲黴菌動物的實驗研究證明,動物的症狀與克山病人的症狀相似,硒不足隻能加重病情,而不會誘發克山病。
5.在其他方麵的應用悉生動物現已被廣泛應用於人和動物的骨髓移植,人和實驗動物的腫瘤及其治療,病毒學和腫瘤疾病等方麵的研究。
四、悉生動物的飼養管理
必須飼養在溫濕度恒定的百級空氣淨化的隔離係統中,實行嚴格的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控製。飼養管理方法與無菌動物相同。
第三節 無特定病原體動物
一、無特定病原體動物的概念
無特定病原體動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簡稱SPF動物,是指動物機體內無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存在,但帶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動物。實際上是無傳染病的健康動物。SPF動物來源於無菌動物,必須飼養在屏障係統中,實行嚴格的飼養管理和微生物學及寄生蟲學控製。按照我國的實驗動物微生物分類方法,SPF動物除普通動物、清潔動物應排除的病原體外,還應排除具有主要潛在感染或條件致病菌和對科研實驗幹擾大的病原菌。SPF動物原始種群來源於無菌動物、悉生動物。
目前國際上對SPF動物的監測標準均不一致。部分學者認為某種實驗動物沒有某種病原體,不影響其實驗要求就可稱為SPF動物;另有學者認為必須將常見的病原體全部排除才算是真正的SPF動物。前者要求太低,後者要求太高。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以既排除對動物群有危害的病原體,又排除對動物實驗研究有幹擾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為原則。由此可見,我國的SPF動物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質量控製標準高於國外的控製標準。
二、無特定病原體動物的用途
SPF動物排除了各種致病菌,因此實驗結果準確可靠。目前國際上公認SPF動物適用於所有科研實驗,是國際標準級別的實驗動物。它的應用價值在於它無人畜共患病,無主要傳染病,無對實驗研究可能產生幹擾的微生物。
目前,SPF動物已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
1.生物醫學研究工作在藥理學、毒理學、腫瘤免疫學及傳染病學等學科的研究中,SPF動物為首選動物。
2.血清、疫苗生產細菌、病毒診斷血清,各種疫苗生產所采用的動物應為SPF動物,如SPF蛋(無垂直感染)。
3.生物學鑒定工作狂犬疫苗要用SPF小鼠;結核菌素要用SPF豚鼠進行生物學鑒定。
三、無特定病原體動物的培育和飼養管理
1.SPF動物必須飼養在屏障係統內培育SPF動物的目的是為實驗研究提供健康無病的動物。因此,SPF動物飼養於在溫濕度恒定的萬級空氣淨化的屏障係統中,實行嚴格的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控製。其飼育設施有:SPF級動物房、超淨生物層流架、帶空氣過濾帽的飼養盒等。使用的設施應定期按規定的檢測內容和方法來檢查有無致病菌(即特定的病原體)的汙染,如有汙染,其動物視不同情況應降低等級使用或全部淘汰,並要查明汙染原因及時采取防範措施。在屏障係統內工作的人員亦應經常進行健康檢查。
SPF動物的飼養環境中沒有致病微生物,所以其生產的效果比普通動物好,生產效率高,飼養過程中損失小。但屏障係統一旦遭到汙染,病原體的傳播卻更強烈,所以,保持屏障係統的完好是非常重要的。
2.必須嚴格選擇原種動物建立SPF動物種群,其原種必須來源於無菌動物或悉生動物才能保證。即將無菌動物或悉生動物放在屏障係統中飼養,使之自然感染特殊病原體以外的一般微生物。某些病原體可以通過胎盤屏障傳給胎仔(如致瘤病毒、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等),這個問題在培養SPF動物原種時應充分考慮。要嚴格選擇動物剖腹產母體,該動物應未感染能通過胎盤屏障的微生物,最好通過幾代連續剖腹產來培育原種無菌動物,從而作為培育SPF動物的原種。
3.必須嚴格掌握SPF動物的質量標準SPF動物必須首先排除各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病原體,還應排除影響該種動物生產和實驗使用中產生幹擾的病原體,定期按規定的標準檢測是保證實驗動物質量的重要措施。
第四節 清潔級動物
一、清潔級動物的概念
清潔級動物(clean animals,CL)是指除普通動物應排除的病原外,不攜帶對動物危害大和對科學研究幹擾大的病原體,是根據我國國情而設定的等級動物。其種群來源於SPF動物、無菌動物或剖腹產動物。
二、清潔級動物的特點
清潔級動物比普通級動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多,但比SPF動物少。清潔級動物除肉眼觀察無病外,屍體解剖時,主要髒器、組織無論是肉眼觀看還是病理組織切片均應無病變。
三、清潔級動物的應用
國際上普遍認為清潔級動物是按照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控製要求最低的動物,常稱其為清潔普通級動物,僅適合於短期試驗或部分科學研究實驗。
四、清潔級動物的飼養管理
清潔級動物飼養於溫濕度恒定的萬級空氣淨化的屏障係統中。其所用的飼料、墊料、飲用水、籠器具等都經過消毒滅菌處理。飲水可用高壓滅菌水或采用pH值2.5~2.8的酸化水。空氣也需經初、中、高效過濾,工作人員需換滅菌工作服、鞋、帽、口罩等進入動物室進行操作。
第五節 普通級動物
一、普通級動物的概念
普通級動物(conventional animals,CV)是在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控製上要求最低的動物,它要求不攜帶人獸共患病和動物烈性傳染病的病原體。
這類動物是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控製要求最低的動物,飼育在開放環境設施中。我國現行的實驗動物國家標準中取消了大、小鼠的普通級,豚鼠、地鼠、兔、犬、猴仍保留有普通級。
它的優點是生產成本低,一般場所即可飼養。
二、普通級動物的用途
普通級動物是實驗動物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控製要求最低的動物,對實驗結果的反應性較差,多用於生物醫學教學示教,或作為某些科學研究為探索方法而從事的預試驗之用,以及豚鼠、兔、犬、猴等大動物的實驗研究。不可用於科研、生產和檢定。
三、普通級動物的飼養管理
普通級動物飼養在開放係統中,動物室內溫度應能維持在20~26℃,濕度40%~70%,室內通風良好。為預防人獸共患病及動物烈性傳染病的發生,日常飼養及管理必須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要求飼料、墊料消毒,防止野生動物(野鼠)的入侵,飲水要符合城市飲水衛生標準;青飼料應經清洗消毒後再喂;外來動物必須嚴格隔離檢疫;房屋要有防野鼠、防昆蟲的設備;要堅持經常性的環境衛生及籠器具的清洗消毒,嚴格處理淘汰及死亡動物;限製無關人員進入動物室。
第六節 實驗動物微生物學及寄生蟲學質量監測
一、監測意義
定期進行微生物學及寄生蟲學監測,以確定實驗動物是否符合原定級別,保證動物質量。
監測可以避免人獸共患病原感染,保護人員健康。
監測可以避免誤用不合適的動物,確保動物實驗結果準確可靠。
二、微生物學及寄生蟲學監測等級國家標準
監測標準的製定是提高實驗動物質量的重要前提。有了明確的等級標準,飼養管理人員才能按照標準對實驗動物的飼養環境、飼料和設施條件進行改善,才能製定相應的飼養管理製度。檢疫人員才能按照標準對實驗動物進行相應病原體的檢測,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淨化和改進的建議。
級別越高的實驗動物,監測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種類就越多。根據近10年來我國實驗動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底樣調查結果,結合國際的規程和標準,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製定了我國齧齒類和兔類《實驗動物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監測等級(齧齒類和兔類)》(GB/14922-1994)標準。2001年又在1994年國家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
三、監測程序
(一)微生物學監測
檢測的動物應外觀健康、無異常,並按細菌、真菌、病毒相應要求聯合取樣檢查。細菌和真菌的監測方法有直接鏡檢、分離培養、生化反應、病理組織學檢測、動物接種及血清學試驗等。病毒監測常用方法是分離血清,檢測病毒抗體。
(二)寄生蟲學監測
1.體外寄生蟲肉眼觀察,重點檢查皮毛上有無虱、蚤;並用透明膠紙黏取毛發或拔毛,以及刀片刮取皮層物取樣,檢查蟎等寄生蟲。
2.體內寄生蟲腸道內寄生蟲監測多采取糞便,用肉眼觀察有無可見寄生蟲,並將糞便塗片,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沉澱法以及解剖等檢查寄生蟲卵、包囊、卵囊及原蟲。組織寄生蟲監測多對可疑部位做組織壓片、切片檢查。弓形蟲檢測方法多根據國家標準《實驗動物弓形蟲檢測方法》GB/T 18448.2-2001,采用間接血凝(IHA)法和間接免疫熒光法(IFA)對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兔、犬及猴等實驗動物弓形蟲進行檢測。
四、檢測規則
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的檢測規則基本相同。
1.檢測頻率普通級動物、清潔動物、無特定病原體動物要求每3個月至少檢測動物一次,無菌動物每年檢測動物一次,每2~4周檢查一次動物的生活環境標本和糞便標本。
2.取樣要求選擇成年動物用於檢測。取樣數量:每個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兔的繁殖單元,以及每個犬、猴生產繁殖群體,根據動物多少,確定取樣數量。微生物學檢測要求100隻以內的群體,取樣數量不少於5隻;100~500隻群體,取樣數量不少於10隻;500隻以上的群體,取樣數量不少於20隻。寄生蟲學檢測要求100隻以內的群體,取樣數量大於5隻;100~500隻群體,取樣數量大於10隻;500隻以上的群體,取樣數量大於20隻。每個隔離器檢測2隻。
3.取樣、送檢應在每一生產繁殖單元的不同方位(例如四角和中央)選取動物。動物送檢容器應按動物級別要求編號和標誌,包裝好,安全送達實驗室,並附送檢查,寫明動物品種品係、級別、數量和檢測項目。
4.檢測項目的分類必要檢測項目:是指在進行實驗動物質量評價時必須檢測的項目。必要時檢測項目:是指從國外引進實驗動物時;懷疑有本病流行時;申請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和實驗動物質量合格證時必須檢測的項目。
5.結果判定在檢測的各等級動物中,如有一隻動物的一項指標不符合該等級標準要求,則判為不符合該等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