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治理了凶猛的河水,造福了一方的百姓。就在這洪水泛濫之際,在地球上的另一些地方,平靜的湖麵上卻是波光粼粼,兩岸的風景更是如詩如畫。湖麵上往來穿梭著的漁船,呈現出一派國泰民安的祥和之氣。
在中國的小鎮中,有太多因水而美麗的地方,它們是人們心中的世外桃源,有如天宮中的瑤池般令人向往。
第一節 鳳凰古城中的寧靜天堂
相傳,在古印度有隻叫“菲尼克司”的神鳥,每當它年滿五百歲時,就會集香木自焚,而又在死灰中複生,複生後豔美異常,並且永遠不會再死去。此鳥正是中國神話中的百鳥之王——鳳凰。在湖南湘西自治州西南邊,就有一座以鳳凰命名的小鎮,因為在小鎮的西南方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鳳凰古城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是一顆名副其實的“湘西明珠”。
鳳凰古城總麵積為1700多平方千米。在這片袖珍的土地上,彙集了37萬的人口。鳳凰古城主要是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縣。鳳凰古城的母親河是沱江河,她環繞著古城的城牆緩緩地流淌著,哺育著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人們。圍繞在城牆邊的清澈河道很淺,其水流悠遊而緩和,可以清晰地看間,在其中的柔波般的水草。在鳳凰古城中,沿著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是它的一大特色。這些吊腳樓多集中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地附近,其細長的支架伶仃的立在沱江裏,真是一幅獨特的風景。而在江上的人們,坐上在烏篷船中,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邊已有百年曆史的土家吊腳樓,更是別有一番韻味。順著江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立刻就會展現在你的眼中。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的古樸風韻,向人們述說著一種遠離塵世的悠然感覺。當你順著水流到達了沱江的南岸後,會發現此處都是用紫紅沙石砌成的古城牆,在曆史塵封之後依然呈現出久違的典雅、雄偉、滄桑與壯觀之美。
靜靜的沱江穿城而過,流經之處江流舒緩,水平如鏡,舟行款款,如同是滑動在光潔的琉璃之上。遠處的畫橋如虹,飛閣垂簷,表現出一片清麗典雅的風致。走在城內,所有的街道都是由縱橫交錯的明清石板鋪墊而成,斑斑駁駁地沉澱著鳳凰城的曆史。在城中古老的戲台上,有“活化石”之稱的原始戲劇儺堂戲,與地方經典陽戲依舊輪番上演著,在“你方唱罷我登台”中,敘述著在此發生過的故事。生活在城中的人家,或是洗衣做飯的,或是討價還價的,又或是匆忙趕路的,都用韻味獨特的湘西土話交談著,生動而鮮活。這裏的人們用苦、辣、鹹、酸的飲食和蠟染、銀飾的民族手工工藝,演繹著千年的湘西市井圖。而在城外,中國近代文人熊希齡的故居,沈從文的墓地,以及黃永玉的“多翠樓”都足以讓你被鳳凰那得天獨厚的靈氣所折服。這就是鳳凰,時刻給人如同山水畫般的感覺,它是如此的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沈從文,這是一個對於中國人而言,並不陌生的名字,他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作家、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上世紀的二十年代,沈從文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在文壇上的地位僅次於當時的魯迅先生。沈從文先生的一生為中國的文壇成就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中他所創作的小說《邊城》、《湘西》、《從文自傳》,在國內外的文學史上都有重大的影響,而很多人也正是通過沈從文,才開始了解的鳳凰。1991年,坐落在鳳凰的沈從文的故居,被列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進行了全麵的修繕。如今在故居中,依然陳列著沈從文用過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同時故居也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前來瞻仰的遊客絡繹不絕。
作為一座國家曆史的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是將自然與人文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它的一磚一瓦都滲透著濃重的文化感,也許這正是其吸引八方遊人的魅力所在。
第二節 烏鎮的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人家是江南水鄉最真實的寫照,烏鎮正是其中的典範。它地處杭嘉湖平原,京杭大運河繞鎮而過,天目山發源的苕溪、柵溪,迂回盤曲後,出鎮而至。在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中,烏鎮成為了江南四大名鎮之一,至今已有六千餘年悠久的曆史。烏鎮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征,它完整地保存著晚清與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以河成街,以岸為市,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兩岸的房屋建築也全都是向河水,由此組織起了水閣、橋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烏鎮具有江南特有韻味的建築房屋,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中“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理念。烏鎮這種以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融合的整體美,完美地將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呈現在世人的麵前。
如果要提起烏鎮的與眾不同,莫過於它的“水閣”。生活在沿河的居民,將房屋的一部分延伸至河麵,其下麵都是用木樁或是石柱打在河床中。木樁或石柱上架橫梁,擱上木板,就形成了這種特有的“水閣”,它代表著烏鎮的特有風貌。水閣是真正的“枕河”,它三麵都有窗,通過窗戶,時刻都可觀看到市河中的風光。中國著名的文學家茅盾先生,就曾在《大地山河》中這樣描述他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唉乃,飄然而過……”的確,水閣是烏鎮的靈氣所在,雖然它沒有高樓大廈般的奢華景致,可是隨著時間的遷移,曆史的煙雲早已散之後,也隻有這集生活的實用和享受於一體的水閣,因著人們的喜愛而得以保存和延續至今。水閣讓烏鎮的人與水的關係更為親密,水閣讓烏鎮的風貌更有韻味,水閣讓烏鎮的氣質更為悠雅,水閣讓烏鎮的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閣是烏鎮的獨創,是烏鎮的魅力所在。
有水的地方自然有橋,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烏鎮的曆史上,橋梁最多時達到了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橋”,但由於多種曆史的原因,現在烏鎮僅剩30多座古橋。通濟橋、仁濟橋、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梯雲橋、利濟橋、福興橋和浮瀾橋等都是其中典範。而在這些各式各樣、層層疊疊的橋中,都承載著濃厚的曆史文化。
人傑地靈之處自然孕育著名人賢士,自古以來烏鎮就是個名人薈萃、學子輩出的聖地。從宋朝至清朝,烏鎮出了貢生160人,舉人161人,進士及第64人,另有蔭功襲封者136人。其中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時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他曾在烏鎮居住多年,在此期間編撰的《昭明文選》,對中國文壇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其成績可與《詩經》、《楚辭》並列。在中國近現代的曆史上政治活動家沈澤民、漫畫家豐子愷、銀行家盧學溥、新聞學前輩嚴獨鶴、農學家沈驪英、曠代才女湯國梨、著名作家孔另境也都與烏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在他們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文學巨匠茅盾,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文化部長,其小說如《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都是“五四”以來優秀文學的典範。從烏鎮走出去的這些名人,胸懷水鄉的博大、聰慧,他們在中國以及世界的曆史舞台上,都書寫著濃彩重墨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