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美容發展簡史(1 / 2)

美容使人容貌美麗,愛美是人的天性。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美容從形式到內容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美容的發展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興衰。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翻開史籍,不乏記載著曆代古人對美的追求。“窈窕淑女”、“粉白黛綠”等形體美、容貌美的記載,“濃妝豔抹”、“淡妝素裹”的化妝以及曆代美顏護膚的敷麵秘方,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造就了豐富多彩的“美的風貌”。從美容發展史來看,由愛美之心的萌發到懂得利用佩飾來裝點身體,用顏色來美化身體,直至美容化妝,貫穿於中國曆史的發展始終。

從上古三代時期,“禹選粉”、“紂燒鉛錫作粉”、“周文王敷粉以飾麵”等都真實地記錄了護膚美容與帝王的切身聯係,表現出人類追求美的迫切願望。

春秋戰國時期,“粉敷麵”、“黛畫眉”盛極一時,華夏美容史正式揭開了序幕。

兩漢時期,美發、美容技術在質與量兩方麵都有了提高。在文字上出現了“妝飾”、“扮妝”等詞彙,美容開始普及,化妝的用品也隨之進一步發展。《毛詩疏·注》中說:“蘭,香草也。漢宮中種之可著粉。”這不難看出當時不僅已能製作化妝用的粉,而且已經有了專門從事製作化妝品的人。此時的婦女化妝不僅十分普遍,而且還有創新。有名的故事是張敞畫眉。傳說張敞畫眉的技法不俗,他經常給他的夫人畫眉,長安人稱他畫的眉嫵媚動人。

盛唐時期,文化繁榮,國際交流廣泛,生活化妝有長足的發展。眉型有時興闊而濃,有時興尖而細長。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曾命令畫工設計數十種眉型,以示提倡,並賦予每一種眉型以美麗的名稱,如“鴛鴦眉”、“小山眉”、“五嶽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等。還有在眉目之間飾以金銀、羽翠製成的五彩花子,名“花鈿”;有的婦女在麵頰兩旁用丹青、朱紅等顏色點出各種形狀如月形或錢形,名“妝靨”;有的婦女用一種鴉黃的染料,蘸水畫在額上,稱為“鴉黃”。麵部化妝有“白妝(以粉為主)”,“紅妝(以胭脂為主)”之分。唐朝時在長安還流行一種時世妝,即在白妝的基礎上,不用紅色,嘴唇改用烏膏,畫愁眉,給人一種憂傷的印象,故又稱“啼妝”。還有“飛霞妝”,即在麵部薄薄施朱,以粉罩之。後來,又出現了一種“北苑妝”,即在淡妝基礎上,將大小、形狀各異的茶油花籽貼在額上。隨著美容化妝內容的不斷豐富,人們已經不再單純地注重美容化妝術了,開始向養顏和調整皮膚生理機能方麵發展。一些醫家常常以入藥的植物和動物的某些組織為原料,按比例配成藥,長期使用,收到了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編撰的《千金複方》明確提出了治療痤瘡、雀斑、潤澤肌膚的驗方80餘個。可見,當時利用中藥美容護膚已經相當普遍。相傳,武則天曾煉益母草澤麵,皮膚細嫩滋潤,到了80多歲,仍保持美麗的容貌。她的女兒太平公主曾用桃花粉與烏雞血調和敷麵,其麵色紅潤,皮膚光滑。在民間,人們還把美容藥品製成麵脂,在喜慶佳節相互饋贈。唐代宮廷中使用的麵膜以名貴中藥提煉,其中有珍珠、白玉、人參等,將其研製成粉,並配以上等藕粉一起調和。這類麵膜不但可以使皮膚白嫩光澤而富有彈性,還可以將毛孔深處的汙垢及死細胞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