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法老時期約從公元前3000年起,到公元前332年被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三世征服為止。這一時期埃及文化得到高度發展,舞蹈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從古埃及君王陵墓發現的文物和寺院牆壁上的大量浮雕中證明,當時已經有了祭神、宗教儀式、婚喪、慶祝節日及慶豐收等舞蹈場麵,在多神信仰中,還有一位主管愛和舞蹈的女神哈托爾。
古埃及時期,有以驚險動作為主的舞蹈,也有即興舞蹈和情節舞蹈。表演形式有同性雙人舞、男女集體舞和男女混合集體舞。裝飾逐漸從裸體走向服飾化。舞蹈的伴奏樂器有鼓、琉特等;有節奏的掌聲,也為舞蹈增色不少。女性舞蹈的臀部係彩帶,扭動胯部。男性舞蹈的剛勁、豪放和手持棍棒打鬥,從古至今皆為埃及舞蹈的重要特色,古埃及舞蹈是現代埃及舞蹈的本源。
古埃及自成一體的舞蹈藝術,雖然在曆史的長河中時興時衰,但它不斷發展。由於曾與稍後發端的希臘文化交流,對希臘文化的形成起過重大作用。埃及舞蹈藝術隨著漫長曆史的演變,始終保持著古埃及舞蹈的傳統,是一種不同於黑非洲舞蹈風格的、以直線形態為特點的、阿拉伯體係的舞蹈。
埃及現代的舞蹈以女性的“東方舞”最為著名。因扭胯與牽扯腹、臂部動作為其主要特色,具有獨特的風格、韻味。整個舞蹈分為引子、正舞和結尾3段,表演者隨著音樂即興起舞。有的舞段,還手持金屬夾片,邊舞邊敲出悅耳的鏗鏘聲。此外還有表現各種勞動場麵和歡騰喜悅的女子3人舞、女子集體舞和男女混合集體舞。“東方舞”的伴奏,一般以阿拉伯盆鼓為主,加上嗩呐、笛子、豎琴等樂器。其服裝,不論是穿長袍或著短裙,均於臀部係一條彩帶,以突出胯部動作。
埃及現代的男性舞蹈,主要是顯示男子的粗獷、剛勁的性格,通常是比肩搭臂成一橫排,隨著音樂變換舞步,跺踏雙足;另一種常見的是手持棍棒爭雄鬥勝的舞蹈。其服裝以長袍、長褲為主。
埃及西部沙漠、尼羅河三角洲和東部地區,女性舞蹈都是東方舞,隻因地區差別而大同小異。在南部努比亞地區和西奈半島的舞蹈,則沒有扭胯的特征,主要是腿和胸部的動作,同時努比亞的歐林阿拉克特舞蹈的節奏也更為明快,多半以五拍為一樂句,與蘇丹北部地區舞蹈相似。
美國民間舞蹈
民間舞蹈一詞在美國所指的範圍比某些國家要廣泛得多,傳統舞蹈、儀式舞蹈、社交舞蹈、舞廳舞蹈中的許多舞蹈都可以稱作民間舞蹈,往往很難分清它們之間的界限,這和它的舞蹈文化構成有關。美國民間舞蹈主要分三部分:印第安人的舞蹈;歐洲移民及其後裔的舞蹈;黑人的舞蹈。
美國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早在歐洲殖民主義者來到美洲大陸以前,北美印第安人就有了比較發達的文化,舞蹈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的舞蹈包括社交性的、儀式性的、和勞動生活緊密聯係的、用於治療疾病的等等,幾乎都是逆時針方向進行的圓圈舞,其中往往都滲透著對“超自然力”的崇拜,例如:崇拜太陽,奉祀穀物神、豆神和南瓜神的舞蹈,是祈望獲得豐收或豐收後的酬神舞。戴假麵具的舞蹈是巫師用來防病治病的舞蹈,有一定的程式。如居住在五大湖周圍的印第安易洛魁部落的假麵舞就是儀式性很強的舞蹈。每當春季和秋季,巫師們就戴上黑色、紅色或白色的麵具,走訪每個家庭。巫師們唱著歌;進門後先表演一段驅魔儀式舞蹈,一麵向病人的頭發上塗擦藥灰;其次由兩男兩女對舞;然後是全體參加的圓圈舞,每人都可隨時加入;最後是集體的驅魔儀式:巫師騎在一條板凳上,用龜甲或木板猛力敲打,同時大聲唱歌、眾人模仿野牛、熊等動物發出吼聲,以便把病魔從病人軀體中驅趕出來。在社交舞蹈中,有男女成對跳、輪流跳、女伴跟隨男伴跳等形式,大多是模仿動物求偶的,如鴿子舞、浣熊舞、知更鳥舞等。印第安人大多沒有文字,小心地保存傳統的舞蹈和歌曲具有重要意義,故很少和外來舞蹈相融合。
歐洲的移民——英國人、愛爾蘭人、法國人、德國人、西班牙人等在湧向北美大陸的同時,帶來了各自傳統的民間舞蹈、宮廷舞蹈、舞廳舞蹈,他們結合當地新的生活條件把這些舞蹈加以改造,創造出具有美國特點的新舞蹈形式。其中最流行的有方舞,它與英國鄉村舞和法國卡德裏爾舞有關,變體很多;圓舞,顯然是在成對跳的華爾茲、波爾卡、紹蒂謝等舞蹈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沿舞廳周圍旋轉行進的舞蹈;集體遊戲舞蹈通常是邊舞邊唱,旁觀者也以歌聲和拍手相和,舞蹈動作一般比較簡單、生動有趣,且可以隨時變換舞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