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舞蹈

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民族。漢族民間舞蹈是中華民族舞蹈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許多省的漢族民間舞蹈形式皆在百種以上。

漢族民間舞蹈有著悠久的曆史。在1973年於青海大通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盆上,繪有三組、每組5人連臂而舞的紋彩。從舞人整齊一致的服飾和動作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祖先就已創造出有一定藝術表現力的民間舞蹈。從商代的甲骨文中可知,在公元前11世紀,民間舞蹈已成為供奴隸主貴族享樂的表演藝術。《詩經》和《楚辭》中又生動地描寫了周代中原及荊楚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舞蹈。當時盛行宮廷和民間的祭祀舞蹈——儺舞至今猶存。漢代設立了采集民間歌舞的專門機構:樂府。在漢代盛行的百戲中出現的龍舞、獅子舞、高蹺、劍舞、綢舞等至今仍是普遍流行的漢族民間舞蹈。唐宋以後直至明清,漢族民間舞蹈在民間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廣大勞動人民在春節、燈節上的主要娛樂活動,在趕會、社火活動時由民間藝人演出。現今流傳的主要漢族民間舞蹈,在明清兩代多已存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漢族民間舞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

陶盆上的舞蹈紋彩

舞蹈在漢族人民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不管是農閑時節,還是在婚喪嫁娶、迎神賽會之時,人們都要舉行歌舞活動,尤其在春節、燈節等傳統節日裏。按各地習慣的不同,把民間舞蹈活動分別稱為“走會”“出會”“趕會”“燈會”“鬧秧歌”“扮社火”等。組織表演民間舞蹈活動,主要是愛好民間舞蹈的民間藝人。這與中國大多數少數民族有所不同。漢族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受封建禮教束縛較深,廣大人民群眾很少直接參加演出活動。因此,民間藝人對漢族民間舞蹈具有特殊的意義,對它作出了重要貢獻。

漢族民間舞蹈的內容題材十分豐富。有反映人民勞動生活的,如采茶舞、跳春牛、繡花舞等;有表現男女之間愛情的,如秧歌和花鼓燈的小場子等;有反映民間風俗的,如伴嫁舞、坐歌堂等;有扮演曆史人物的,如英歌;還有具有宗教祭祀色彩的各類巫舞、儺舞等。此外,有許多以自然景物、動植物為題材的舞蹈。這類舞雖然沒有直接反映人們的生活,但卻寄托了他們的情感和願望。如《雲燈舞》,以模擬白雲飄浮在長空,表達對自由的向往;《荷花舞》《臘梅舞》,則歌頌了人的高尚情操和堅貞不屈的品格;《鶴舞》《蝶舞》等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歌頌純潔的愛情。魚、獅、龍、鳳等形象和中國人民古代圖騰崇拜密切相關,以它們為題材的舞蹈反映了人民祈福的願望。這種緣物寄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中國各種傳統藝術所共有的。

漢族民間舞蹈的突出特點是使用道具和歌舞相結合。使用道具,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舞蹈的內容和抒發舞者的情感。拿使用較多的折扇來說,那千姿百態的舞扇動作,對表達思想情緒、塑造人物性格、美化舞姿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能根據舞蹈情節的要求,模擬花或蝴蝶等形象。再以鼓為例,通過鼓身的大小長短,鼓點節奏的緩急,聲音的輕重,結合擊鼓作舞的動作姿態,形成鼓舞的多種風格,表達了舞者不同的感情。這充分說明漢族民間舞蹈中道具的運用,進一步豐富了它的表現手段。這些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間,有的擔在肩頭,有的戴在頭上……無論哪種道具,都來自生活,並經過藝術加工。它們和從生活中提煉的舞蹈動作與表演是諧調的,並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是漢族民間舞蹈的另一重要特點是歌舞結合,可以用“載歌載舞”來形容。漢族民間舞蹈中有花燈、采茶燈、跳春牛、耍耍、二人台、二人轉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普遍流行於各地的跑竹馬、跑旱船、花鼓和霸王鞭等也多是邊唱邊舞的。有些地方連龍舞、獅子舞中都帶唱。歌舞不僅能抒情,也長於敘事,能表達比較細致複雜的思想感情和廣泛的生活內容,可以起“歌以詠言、舞以盡意”的作用。且歌且舞,能聽其聲、觀其容,有聲有色,有著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詩、樂、舞的結合,在中國表演藝術中有悠久的傳統,從中國民族藝術發展史中看,它一直占有突出地位。

漢族舞蹈的動作講求手、眼、身、法、步的緊密結合,具有全身舞動的韻律感;舞姿多為弧線,呈現出圓曲美的體態特征;“手傳意、眼傳神”“手眼相隨”“形神兼備”和表演上強調內在的含蓄美;這些都是漢族民間舞蹈的動作風格特色。

獅子舞

漢族舞蹈和民族武術、雜技以及戲曲有密切關係,在中國古代百戲中,雜技和舞蹈是摻雜在一起表演的。這種形式,至今保留在民間節慶的趕會、社火中。這種長期的相互吸收融合,又形成了它高度的技藝性,如高蹺、獅子舞等。有些舞,則直接從武術而來,如劍舞、盾牌舞。“藝中有技、技中有藝”,技藝並重是漢族民間舞蹈動作的顯著審美特征。它的許多動作造型都有一個形象生動的名稱,如“風擺柳”“鷂子翻身”“金雞獨立”“回頭望月”等。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生活美的藝術提煉,給表演者和欣賞者以聯想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