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九州亂(1 / 3)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統中原的大周王朝傳國三百零六載,終於周廢帝之手,之後九州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大大小小約有二三十個國家並存,史稱“春秋戰國”。

亂世出英雄,雄才偉略的唐太祖李濟民橫空而出,貧農出身的他酒後斬白蛇而後率三十六騎起義,南征北戰三十載,創建了大唐王朝,逐漸一統天下紛爭的局麵,唯有東北的前韓,西北麵的後涼,以及南邊的南越,各自憑仗或地利或人和等優勢而苟延殘喘,不過在大唐鐵騎的威懾之下,已經都處於搖搖欲墜的地步。

惜英雄不長命,唐太祖戎馬一生,在征戰的前半程都是親自領頭衝鋒陷陣,雖然多次險象環生卻往往在危難關頭如有神助化險為夷,但最終還是留下了病根,全身刀傷槍傷箭傷總共二十三處,唐太祖自詡真命天子,沒把這些小傷放在眼裏,甚至年逾五十依然不顧眾朝臣反對決定禦駕親征。

最終,因為南方地區天氣的濕潤酷熱,加上當地蚊蟻毒蟲的侵擾,唐太祖駕崩於征討南越途中的白夷州,霸業成空。

誰也沒料到正當壯年的唐太祖會這麼快駕崩了,而且病情發作突然,甚至連遺囑都沒來得及立便匆忙離世。不過大唐王朝的繼承人人選倒是沒有什麼懸念,年僅十四歲的皇太子李栩幾乎沒什麼阻礙便繼承皇位,年號“承徽”。

之所以說“沒有什麼阻礙”,那是因為這其中還是有一點小挫折的,因為有些大臣想擁護皇長子李滄上位。李滄乃太祖長子,年富力壯,熟稔弓馬,頗有太祖遺風,而且這些大臣不乏存在著撈一筆富貴的想法,畢竟李滄若是當上了皇帝,他們可就有擁護之功,日後榮華富貴不可限量,當然還有一些目光長遠的智者是希望李滄能掣肘照天皇後。

唐太祖一生戎馬,多半時間都是在馬背上度過的,即使坐上大唐王朝的龍椅後依舊東征西討,大唐後宮雖然沒有佳麗三千,但湊個三五百還是可以的,由於他在馬背上的時間遠遠多於在皇宮的時間,所以太祖真正寵幸過的妃嬪,更是寥寥無幾,不過三五人而已,陪在他身旁時間最長的,惟有照天皇後趙姬。

當然這也跟唐太祖比較鍾情有關,皇後趙姬從太祖起義之時便一直陪伴身旁,當年趙家殷實,而太祖隻是一介布衣,所以趙姬當時算是委身下嫁的。太祖之所以能以白身成大業,前期錢糧都還都是要靠老丈人家資助的,太祖也總感覺娶到趙姬是他的福氣,儼然把趙姬當成是他的福星,甚至多次與群臣議會之時提及此事。

趙姬雖是女子,卻野心不小,氣概也不弱於男子,早年跟著唐太祖四處征討,也曾親臨戰陣擂鼓助威,也曾戰後為受傷的士兵包紮傷口,更曾為唐太祖出謀劃策,據說太祖皇帝有好幾次戰役都在關鍵時刻無法做出決定,手下謀臣武將分成兩派爭吵不休無法定奪,最後還是趙姬一言定音,而且最終的結局也證明了她的眼光。

所以太祖對這位皇後,不僅有愛情,感激,甚至還兼帶著一些懼怕在內。

大唐王朝建立之後,太祖皇帝不在帝都的時候,大多折子都有趙姬來批複,惟有遇上大事懸而未決之時才會快馬加鞭送給太祖皇帝做裁決。因李濟民馬背上得天子,登基之後依然策馬四處征討,所以得了個“馬上天子”的名號;而大唐禮製女子不宜上朝,所以趙姬臨朝之時都用珠簾擋住麵目,百姓便稱其為“垂簾天子”,兩人合稱大唐“二聖”。

太子李栩便是趙姬所生,而皇長子李滄則是另外一位齊貴妃所生,有了這麼位強勢的母後,李栩坐上皇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至於李滄,雖然封了個“秦王”,但在太祖葬禮後的第二天便被迫離開京城,前往封地。

李栩坐上皇位不久,趙姬以皇帝年幼為由,一手把持朝政,沒了太祖皇帝的掣肘,趙姬行事便更加無所顧忌天馬行空,女人心胸本就狹窄,除了齊貴妃,其餘妃嬪統統以太祖皇帝地下寂寞為名拉去陪葬,估計齊貴妃若沒有生出秦王李滄,也是要被活埋的份兒。

趙姬這些舉動,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強烈反對,紛紛上書請免,趙姬不顧這些反對之聲,依舊我行我素,不久之後,那些上書直諫的正直之臣,不是被降職,就是被流放。趙姬還重用酷吏,開設鐵衣衛,用以監聽朝內的反對之聲,鎮壓異己勢力,一時大唐王朝人心惶惶,朝堂之上朝臣不敢諫言,百姓相見隻敢點頭而不敢言。

趙姬雖然比較強硬,但終究還是手段的,雖然大唐王朝朝野上下氣氛有點沉悶,但總體而言還是不錯的,內政國庫充盈,百姓起碼能吃上安穩飯住上大瓦房,外事上並沒有因為太祖皇帝的駕崩而停止擴張,相反還繼續開疆擴土,兩年之間便一舉吞並前韓。

隨著皇帝李栩漸漸長大成人,越來越多的朝臣上書要求趙姬還政於皇帝,可趙姬已經對皇位上癮了,為了把控朝政,她封自己的兩個侄子為王,並把京畿周圍的武將全部換成了自己的心腹。

趙姬的野心已經是顯而易見了,於是有些諂媚之臣便上書請求趙姬順應天命,登基為皇,趙姬雖然當麵予以訓斥,但事後不久這些臣子便會得到高升,如此一來,趙姬的野心更是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