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曆史由來之“謎”(1)(1 / 3)

中國曆史朝代的由來

三皇五帝的由來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民族發生發展的曆史,是從所謂“三皇五帝”開始的。所以,盤古,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的巨人,是他揮起一把威力無邊的神斧,將混沌的宇宙一分為二,從此才有了天地之別,日夜之分,至於“三皇五帝”,這個問題曆來史學家所說不一。

關於“三皇”,有6種說法:天皇、地皇、人皇(徐整《三五曆》);天皇、地皇、泰皇(司馬遷《史記》);伏羲、神農、女媧(《春秋緯運鬥樞》、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燧人、伏羲、神農(譙周《古史考》);伏羲、神農、黃帝(孔安國說)。

關於“五帝”,有3種說法:太昊、神農、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司馬遷《史記·五帝本記》);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皇甫謐《帝王世紀》)。

由於時代和典籍的不同,“三皇五帝”所指也有所差異。其實,所謂“三皇五帝”,隻不過是傳說中中國史前時期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

炎黃子孫的由來

中國人常常自稱為“炎黃子孫”,這是為什麼呢?

在遠古的時候,人都逐革而居。有三個大的氏族部落進入到黃河中下遊流域:一是西方來的以“炎帝”為首的氏族部落;二是東方來的夷人氏族部落,以“蚩尤”為首領;三是西北來的以“黃帝”為首的氏族部落。

炎帝大部落來自陝西,沿著黃河向東而來,到了河南、山東,傳說炎帝姓薑,號神農氏。

黃帝大部落自陝西北部過黃河到了山西,沿著太行山,到達黃河之濱的河北源鹿地區。傳說黃帝姓姬,號軒轅氏。

傳說蚩尤是夷人,是九黎族首領。他們自東向西移動,和炎帝大部落打了多年仗,炎帝敗北,退到河北,和黃帝大部落結合,共同對抗蚩尤。蚩尤敗後,南退至荊楚一帶。從此,九黎人和南方苗蠻人相並結合,共同定居下來。

北方的黃、炎兩族又爭鬥多年,結果炎帝失敗。於是這兩大氏族部落結合起來,共同開發黃河流域,創造了古代光輝燦爛的文化。

因此,中國說自己是“炎黃子孫”或“炎黃世胄”,道理就在這裏。

主要朝代名稱的由來

或許我們都能很熟練地背出中國的曆史朝代名,但是你知道為什麼用這些字來命名呢?

夏:禹原為夏後氏部落首領,因此,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奴隸國家叫“夏”。

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曾居於商(河南商丘),所以在滅夏後以“商”為國名。又因盤庚將都城遷到殷(河南安陽),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因太王(古公父)居於岐山下的周原,所以武王克殷後,以“周”為國名。

秦:周孝王賜非子“贏”姓,並封“秦”(甘肅天水)地,以後立國就以“秦”為國號。

漢:劉邦原被封為漢王。後國號叫“漢”。

三國:魏,曹操在漢獻帝時封爵為魏王。他的兒子曹丕稱帝後以“魏”為國號;蜀漢,劉備在成都稱帝時,國號“漢”。因都在蜀,故稱蜀漢;吳,孫權建都建業(今南京),為古吳地,所以稱“吳”。

晉:司馬昭在魏國先封爵為晉公,後為晉王。他的兒子司馬炎為帝,國號“晉”。

隋:楊堅原為後周之隨王,後廢周帝改“周”為“隋”,因諱“隨”有走義,故去掉“辶”為“隋”。

唐:李虎在西魏時,被封為唐國公。李淵稱帝後建立了唐朝。

宋:趙匡胤在後周時,被封為宋州節度使。因發跡於宋州,所以國號為“宋”。

元:本無國號,稱蒙古。世祖忽必烈始建國號叫“大元”,取《易》中“大哉乾元”之義。

明:出於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的傳說。

清: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後,國號大金。皇太極繼位後,為了避免漢族對曆史上金國侵略的民族仇恨,改“金”為“清”(清即金的音轉)。

中國君主製度的由來

君位禪讓的由來

在堯、舜、禹時代,曾實行過一種“民主推薦,先考核後任免”的選拔部落聯盟領袖的原始民主製度,史稱“君位禪讓製”。《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唐堯(陶唐氏,名放勳),曾設官掌管時令,製定曆法,確定莊稼播種收割季節,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堯在位後期,天下發生特大洪水,他任用鯀治理水患,未成,誅鯀於羽山(今山東郊城東北)。後四嶽(四方部落酋長)推舉舜(姓姚,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為繼承人。堯命舜攝政,進行了三年考核。舜不負眾望,巡行四方,消滅共工、兜和三苗,堯去世後繼位。舜又谘詢四嶽,挑選賢人,治理民事,並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以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舉伯益代替。後來禹死不久,禹的兒子啟就與伯益爭奪王位,殺伯益,自任首領。君位禪讓製遂被破壞。

世襲製的由來

禪讓製度破壞以後,中國進入奴隸社會。禹的兒子啟誅殺四嶽推舉的部落首領伯益,以世襲製取而代之禪讓製。其後,商朝周朝都沿用了世襲製,世襲製日趨完善。

但具體要說到周文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父是周族的第一個首領,他有三個兒子,在率領族人遷居山下的周(今陝西岐山北)時,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虞仲沒跟隨遷徙。古公父臨死時,把其首領地位傳給了三子季曆。季曆(一作王季、公季)接位後,師承古公遺道,又與商貴族任氏通婚,積極吸收商文化,加強政治聯係。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幹戈,不斷擴充軍事實力,使周族由過去受壓迫的地位躍入奴隸主貴族的行列。商王文丁時,受封為牧師(一種職司畜牧的官),成為西方諸侯之長。後因權重遭忌,為文丁所殺。季曆被殺後,其子姬昌世襲了王位,即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周文王在任50年間,積善累德,禮賢下士,推進農桑,頗有建樹。晚年,東進翦商,建立了新的前進基地——豐邑(今陝西西安西南)。文王去世後,其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他遵從文王“早圖滅商”的遺囑,親率各方部落人馬,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西南)。經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會戰,與陣前起義的商奴隸兵配合,推翻了紂王的暴虐統治,建立了西周王朝,時為公元前11世紀中期。自此,王位世襲製度,便曆代沿襲,貫穿於中國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中國皇室趣聞

皇帝的由來

把君主稱為“皇帝”,開始於秦始皇時代。在秦始皇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秦王統一天下後,自認為這是自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議改稱號。李斯等人和眾博士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故可改“秦王”為“秦皇”。秦王反複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決定兼取“帝”號,稱為“皇帝”。並自號“始皇帝”。從此“皇帝”的稱號便為曆代君主所襲用。

太上皇的由來

“太上皇”即皇帝的父親,這種稱謂大約最早源於戰國。當時,趙武靈王自稱“主父”,傳位於王子何。

漢高祖劉邦尊呼其父為“太上皇”,是這一稱呼的開始。之後,“太上皇”的稱呼,情況各不相同。有的是老皇帝主動傳位其子,如宋高宗傳位孝宗,孝宗傳位光宗等。有的是兒子稱帝,逼迫前皇帝老子引退,如唐肅宗稱帝,迫唐玄宗退位。還有老子勉強讓位給兒子,心中不願意也不得不讓出帝位,如唐高祖傳位唐太宗。這些太上皇,因授受之際情況不同,各自境遇也不同。有的仍操持朝政,有的悠遊度日,有的成為階下之囚。曆史上名副其實的有尊位有權勢的太上皇,要算清高宗(即乾隆)了。他自恃“天威遠震,武功十全”,宣稱隻做60年皇帝(因其祖父康熙做了61年皇帝,不敢超越),自詡為“十全老人”,在晚年大興土木,修建寧壽宮,又刻了“太上皇之寶”的玉璽。85歲時,他正式當上了太上皇,但大權緊握,絲毫不放,直到臨終(89歲)。

太後的由來

太後是封建時代對帝王之母的尊稱。始於春秋時的秦昭王之時。

《史記·秦本紀》載:“昭襄母,楚人,姓豐氏,號宣太後。”後列國諸王之母亦稱太後。如《戰國策·趙策四》裏的趙太後,為孝成王之母。《事物紀原·帝王後妃部·太後》說,漢承秦製,“故亦尊母曰皇太後”。此後,各朝各代沿用了此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