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一把雙刃利劍,利用得好可以給人類帶來福音,利用得不好將帶給人類無盡的災難,問題的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去利用技術和控製技術。克隆技術,亦是如此“克隆”羊的消息,如同原子彈爆炸一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強烈震驚。克隆技術在農業,醫學上的應用,為人類描繪出一幅迷人的畫卷,然而他加劇了人們對可能出同“克隆人”的憂慮。
1.克隆產品看上去很美
(1)克隆技術在植物上的應用
克隆技術在植物上的應用是指把帶有目的基因的外源核苷酸片段引入植物細胞或組織,並再生出完整的轉基因植株。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了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也開展了植物基因工程研究。“863計劃”研究的抗病蟲害的棉花、煙草、玉米良種已大量“克隆”,在家業生產中正逐步推廣。
克隆技術在植物上並不新鮮,它已造福於我們的生活,很可能你從菜市場買回來的西紅柿,就是采用“克隆技術”培育成的新品種。
由於人口在增長,土地在銳減,這種矛盾迫使人們不得不想辦法提高作物的單位麵積產量。20世紀70年代的“綠色革命”已使作物單位麵積產量大大提高,科學家預測,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將會使作物品種改良有更大的突破。來自國外的一份資料介紹:大發達國家由於作物品種改良,平均每年增產1%以上。
因此要在有限的耕地上解決人類日益產長的食物需求,隻有依靠科學提高單位麵積產量,而農業科學植物育種是最有力的措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與植物多種生理過程有關的基因相繼被克隆,在農業上抗除草劑、抗蟲、抗病毒病、控製果實成熟等方麵已獲得成功。據西方一些公司估計,未來10年中,會有一批基因工程育成的品種推向市場。
植物傳統育種與基因工程育種有很大差異。常規育種範圍受限製,隻有同一種類或親緣關係很近的種子才能雜交,比如小麥隻能和高粱雜交;而使用了重組基因技術,就可以把外源的基因拿來,不管親緣關係有多遠,哪怕是微生物的基因、動物的基因都可以拿來轉到植物中去。總之,利用基因工程和克隆技術育種,可以大大簡化了育種程序,擴大種範圍,並保持植物的多樣性。
(2)克隆對保護物種的價值
克隆技術對保護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來講是一個福音,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也是克隆技術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由於環境汙染的日益加劇,植物種質資源受到極大威脅,大量有用基因遭到滅頂之災,特別是珍貴物種。植物種質保存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和政府的廣泛重視。用細胞和組織培養法低溫保存種質,搶救有用基因的研究進展很快,像胡蘿卜和煙草等植物的細胞懸浮物,在——20℃至——196℃的低溫下貯藏數月,尚能恢複生長,再生成植株。如果南方的橡膠資源庫能通過這種方法予以保護,那將為生產和研究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
動物克隆可有利於保存和發展具有優良性狀的動物品種,搶救瀕危動物。例如一旦某種瀕危動物隻剩下一隻動物,甚至即使該動物已經滅絕,但仍留下組織或細胞,就可以通過克隆技術來挽救或再生。我國有豐富的野生和家養的動物資源,國家花了不少錢保護,但效果不好。如果體細胞克隆動物的技術比較完善,就可通地體細胞移植來再現物種。
但是,在保護瀕危動物方麵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存在以下幾方麵的原因:首先是野生瀕危動物基數少,可供克隆實驗的個體則更少。以白鰭豚為例,世界上僅剩不足百頭,武漢白鰭豚館人工飼養的“淇淇”,是人類唯一可供克隆實驗個體,且為雄性。而克隆羊“多莉”有5個媽媽。科學家們一共用了277個胚胎才成功克隆出“多莉”。其次,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瀕危野生動物的生長過程、生活習性並不為人們所掌握。目前,已克隆成功的羊、兔、豬等家畜,人們對其習性了如指掌,克隆這些家畜當然比野性生物容易得多。再次,即使技術、經費供體等都不存在問題,但由於克隆出的個體基因與母本完全一樣,克隆的成功,隻是增加了動物的數量,而基因多樣性的消失,也會導致物種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