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對於核能的再思考(1 / 3)

談到日本核輻射給國際社會的教訓,日本核電站在地震當中受損出現的核事故,世界各國的核電專家都高度重視,從中發現今後應該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第一,和平利用核能,這還是人類解決能源需求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但是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在核電站的防震設計以及抗自然災害一些強度標準做進一步更新。

第二,要對核電站經常進行安全檢查,如果必要的話也應該把檢查的情況公布於眾,增加透明度。

第三,在核電站這次發生問題的情況下在核電站的危機管理方麵,以及安全管理方麵應該從新思考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說這次核電站實際上是建立在日本發生7級地震左右,並沒有設計9級地震。

第一節 各國如何應對本次核電危機

中國:決定調整中國的核能發展規劃,暫停新的核電站審批。

日本核事故發生之後,國務院對於核電安全問題立即給予了高度關注,除了啟動核輻射環境監測之外,還在多個方麵提前采取對策,以防形勢繼續惡化。國家核安全部門迅速加強權威信息披露。穩定公眾心理、減輕恐慌。

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要求日本金融監管機構提供相關的金融市場數據,尤其是提供保險公司賠付情況的評估數據,以及其他日本金融市場的數據,以確保亞洲區的金融穩定。

在有關中國核戰略的關鍵問題上,禁止官員隨意代表中國政府表態。在此問題上,持一種極為謹慎的態度,有科學而負責任的決策。此外,中國還公開表明,中國擁有在核安全方麵的應急預案,這對於穩定國內民眾的心態,具有重要的作用。

德國:暫停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計劃

德國總理默克爾於2011年3月14日在柏林宣布,暫停去年通過的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計劃3個月,在此期間,德國將對所有17座核電站的安全性進行毫無保留的徹底檢查。這是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和放射物泄漏事故後,德國政府首次在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問題上做出重大政策轉向。

芬蘭:決定對全國核電站進行全麵檢測

芬蘭輻射與核安全中心將對全國所有核電站反應堆的安全係統進行全麵檢測,以防發生類似日本核電站近日因地震導致的泄漏事故。

澳大利亞:鈾礦股大跌反應對核能前景擔憂

日本福島核電站起火爆炸對澳大利亞鈾礦企業造成重創。在澳大利亞國內,反對核發電的呼聲也一直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擔心核電站安全。在一些州,如昆士蘭州,政府甚至明文禁止興建核設施。因此,此次地震和海嘯引起日本福島核電站的這一係列事故,也必將對澳大利亞未來核能政策的選擇產生巨大影響。

瑞士:暫停境內核電站更新改造計劃

根據瑞士聯邦政府的指示,已暫停其境內正在進行中的五個老化核電站更新換代計劃。能源聯邦辦公室發表聲明說,在暫停核電站更新改造工作之後,要首先來分析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泄漏的原因,然後以此為借鑒來檢查瑞士國內核電站的安全狀況,在設定更嚴格的安全標準之後,再恢複核電站的改造工作。

印度:重新審查現有的核能發展計劃

根據印度政府製定的核能發展計劃,印度將從國外購買21座核反應堆,但沒有建立與之相關的安全機製。一旦發生核電站的安全事故,印度核電站的管理和技術水平將受到嚴重考驗。印度應該吸取的另一個教訓是不應該追求建設超大規模集群式的核電站,70萬千瓦級的小型核電站的安全可控性要好得多。同時必須確保實際管控核電站運行的本國技術人員,對從外國進口的核反應堆具有足夠的技術知識。

美國:暫緩國內核電站的建設

在華盛頓,一些美國議員呼籲,要求美國暫緩國內核電站的建設。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利伯曼表示,他曾經是核能的堅定支持者,但現在認為直到汲取日本的經驗教訓為止,核電建設計劃應刹車。日本核危機可能也會影響美國的核計劃發展。美國兩黨對核能發展所達成的共識本身就比較脆弱,此次日本發生核泄漏事件可能將進一步弱化兩黨的核能發展共識。

法國:願與日本分享核安全經驗 國內掀起激烈爭論

作為世界第2大核能生產國,法國國內掀起了一場激烈爭論:環保人士要求關停核電站,"走出核能時代";而政府則召開高層會議,稱要吸取日本的教訓,並安撫民心。法國在野黨還要求法國核安全局和核安全與輻射防護研究所對該國核設施實行全麵的安監。麵對反對者的批評,法國政府表示將不會考慮修正以核電為主的能源政策。法國環境部長在接受采訪時否認了關停核電站的可能性。她並強調"核能是一種很好的能源,我們要做的是應該不斷增強其安全性"。

韓國:啟動緊急監測室 對核輻射進行全天候監測

韓國也表示,將審視自身的核計劃。韓國原計劃建造14座新核反應堆。位於大田市的韓國原子能安全技術院非常情況監測室是從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的3月11日下午4時左右開始動,目前是24小時運轉。非常情況監測室因國內外核能事故而開啟,是韓國原子能安全技術院於1990年建立後的首次啟動。該監測係統對位於韓國全國70處的放射線監測裝置監測到的輻射狀況進行記錄。該監測室還能隨時從日本原子能安全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非常對應中心等處接收到與日本核電站事故相關的信息。

第二節 日核災難,我們能學到什麼

如此大的地震,並沒有讓日本人亂作一團。即便跑到大街上,他們也沒有擋住車道,交通暢通無阻。絕大多數民眾聽從指揮,進退有度,從容淡定,謙卑有禮。假設遇到類似災難時,中國人該如何選擇,是使勁奔跑還是靜候命令?如果選擇後者,結果會是怎樣?要知道日本人的理性淡定是建立在一個可信賴的救助體係上的。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身處那麼嚴峻的形勢中,並沒有發生哄搶食品的現象。他們為何能如此從容淡定?

一、應對危機不僅要有意識,更要有實際措施

生死關頭提前幾秒預報

2008年6月14日,日本岩手縣和宮城縣發生裏氏7.2級的強力地震,氣象廳在8:43分51秒預測到地震,三秒後即在電視上發表地震預報:預計四秒後將發生5級地震。這對正在疾馳的火車汽車的緊急刹車,核裝置和有害物質的關閉等有重要作用……

地震監測係統遍布全國

在上世紀初,日本已建成高密度、高精度、連續式的GPS監測網絡,幾乎每個城鎮的地殼變形均在監測之中。日本的地震台站,不僅僅用之記錄已發生的、已造成人員死亡的地震,而是靈敏地監測平時地殼傳播的地震波速度的變化,從而提出臨震預報。

防災係統嚴格縝密

早在1978年,日本便製定《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政府建立中央防災指揮係統。各都、道、府、縣的警察本部都設有緊急援助隊,電力、通信、煤氣、運輸等部門也都有防災體製,既能各自為戰,又可統一行動……

震時預警發布避免了心理恐慌和盲目逃離

這次強震發生後,日本氣象廳在震後25.8秒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和衛星數據傳輸係統向企業用戶和公眾發布地震警報。該預警信息發布後,破壞力強大的地震S波大約10秒後才到達沿海地區,大約80秒後才到達東京地區。這個信息估計有不計其數的公眾聽到,僅東京就有數百萬人在得到預警信息後逃到了室外。3分鍾後,日本氣象廳發布大海嘯警報,預計海浪高度為3至6米。

日本新幹線和核電廠等重要工程自身都建有地震監測係統,綜合接收到的地震預警信息和自建台網的監測數據,運行的列車及時采取了製動措施而沒有出現脫軌事故,運行的核電廠反應堆及時采取停堆措施而沒有出現毀滅性核爆炸。公眾及時獲知地震信息,避免了心理恐慌和盲目逃離。

救災體係完善

當然,日本的救災體係很大程度上依托相對發達的地方社會結構,但是,誌願者的活動都有典型的分散性,在應對單一的自然災害時候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當出現連鎖危機的時候,卻顯得非常力不從心。它不能準確及時並且集中力量解決突發的危機。本次日本地震當中突然出現的連鎖危機,包括核泄漏問題,就需要在國家強有力的支配下集中資源、及時布置和應對。核泄漏問題的出現並且升級,暴露了日本防災救災體係中最薄弱的一環,這值得我們深思。

明確具體的預警方案

日本政府不斷提醒國民:在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內,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裏氏7級左右的地震,更是通過三維圖形描繪出7級地震發生後的具體受災情況。由於這些地震預報信息公開,因此各企業機構都相應製定了地震發生時職員疏散與救助方案。

避難所建設

在城市建設規劃之時,日本就十分重視防災避難的設計。日本住戶各個家庭陽台相通,每個小區都有“避難所”,以備意外時互相支持或避難。1981年後,日本所有高層建築都要求能防範7~8級地震,2006年,曾有一名建築設計師因抗震數據造假被判5年監禁……

二、國民信心不是一時之功

中國近年來發展速度有目共睹,國人的幸福感位列全球125,在麵對天災時,感受更多的是無助。經濟的確是幸福和安全的基礎,但相比對未來的希望、社會的公平、保障的到位與精神的充實,富裕其實不過是通往幸福之路上必須邁過的那道最低的門檻。國民難尋幸福,也就談不上所謂的安全感和對社會發展的信心。

防災體係建設,別總在井底觀天

我國的《地震預報管理條例》把地震預報分為10年內的長期、1~2年的中期、3個月內的短期、10日內的臨震等4類地震預報。不僅十年的時間尺度不夠科學,而且短臨預測也備受詬病。“怎麼能夠憑借一張卡片就囊括平時對諸多震兆、前兆,甚至還包括可能出現的宏觀異常現象以及諸多圖件的分析判斷過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