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的辨色力極差,幾乎為色盲,唯一對白色識別清晰,所以在蜂巢附近要避免穿白色衣服。此外,胡蜂隻對運動中的物體識別清楚,一旦觸及蜂巢,千萬不可奔跑,就地臥倒躲避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把隨身攜帶的帽子衣物等拋出,而自己蹲下不動,則更能保證自己躲過一劫。胡蜂毒性強烈,蜇人會造成死傷。由此,人們發現了蜂毒具有治療被胡蜂蜇傷後的患者,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防癌等功能。
熊蜂
授粉使者
科目膜翅目蜜蜂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世界性(非洲亞撒哈拉沙漠區除外)
特點社會性昆蟲蜂種分工明確
有一種蜜蜂,它生活在植被茂盛、花朵豐富的地方,每天都匆忙地辛勤勞作,為世界上大多數的植物授粉,它就是熊蜂。
熊蜂長得近似蜜蜂,但體形又大又圓,多毛且毛色偏深,笨笨的模樣就如狗熊。熊蜂唇基隆起,顎眼距明顯,體色基本都具有金屬色,有金屬綠色、亮金屬藍色等等,非常漂亮。多數雌蜂在後脛節的外側有專門的花粉籃,脛節外側光滑,邊緣有長毛。雄蜂陽莖基腹鋏和刺緣突突出或明顯超過生殖突基節。
熊蜂在地下築巢,有時會棲身於廢棄的鳥巢和鼠洞。蜂巢由草製成,並有蠟質的繁育室。熊蜂沒有蜜蜂那樣的建築天分,所以它們的蜂巢看起來比較奇特,但是熊蜂在照顧孩子方麵卻一點也不輸於蜜蜂。
熊蜂雖然看起來憨態可掬,但手腳非常麻利,嗷嗷待哺的幼蟲有時會把蠟質的巢房撐破,工蜂喂完幼蟲之後,就趕快把巢房上的缺口補好,有時常常補了東牆再去補西牆。
熊蜂的身體龐大,而翅膀卻相對較小,那麼小的翅膀是怎麼帶動龐大的身軀飛翔的呢?有科學家通過研究指出,蜜蜂是用它短小的翅膀做小於90°角的劃動和每秒鍾高頻率的振動來保持浮在空中的。當它們在困難條件下飛行的時候,會訴諸更大幅度的劃動,並維持同樣高的振動頻率,而不像其他飛行昆蟲那樣減小頻率。熊蜂這種奇怪的振動翅膀的方法很可能是從確切的需要發展而來的,因為這些在“社會”中生存的小生命有時必須攜帶沉重的花蜜或者幼蟲飛行,所以熊蜂必須克服一切困難,讓自己飛起來。
熊蜂還有一個與蜜蜂相近的地方,就是它們同屬於社會性昆蟲。
每個蜂巢有一隻蜂後、多隻雄蜂和工蜂,並有著明確的職能分工。熊蜂的蜂後在冬眠後產卵,第一窩一般發育成4~8隻工蜂,工蜂羽化以後立即清理巢房、儲備蜂糧、調節巢房溫度,以及與雌蜂共同照料子蜂。雄蜂出現較晚,隻管交配,交配後幾天立即死亡。初秋時蜂後停止產卵,雄蜂的比例增加,包括蜂後在內的群體逐漸消亡。
未來的蜂後長成後就會飛離,然後交配,尋找另外的隱蔽處越冬。
熊蜂是一類益蟲,對農林作物、牧草、中草藥以及野生植物的傳粉起了一定的作用。
有些國家為了提高牧草的產量,已經開始人工繁殖熊蜂。總體來說,熊蜂應該是一類比較可愛的蜂種了,它們不但憨態可掬,還對人類和自然環境有很大的幫助。
成語故事——“蜂目豺聲”
傳說春秋時期,楚王找來令尹即宰相子上商量立大兒子商臣為太子的事。子上說商臣的眼睛長得像蜂眼似的可怕,說話聲音像狼嚎一樣難聽。依相法來說,這種相貌的人是凶殘的。楚王聽後不以為然,依舊將商臣立為太子。商臣對子上懷恨在心,陷害子上,楚王便將子上賜死。後來,楚王後悔莫及。不久,楚王開始討厭商臣,想改立子職為太子。商臣知此事後,便與老師潘崇合謀,率宮中軍隊將王宮圍住,逼死了父親,自立為王,稱為楚穆王。
螞蟻
認路高手
科目膜翅目蟻科
食性雜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點能分泌信息素接受複雜信號
在昆蟲世界裏,螞蟻絕對是很不起眼的小昆蟲。可是,這些小小昆蟲卻長著大腦袋。在動物世界中,螞蟻的頭部與身體比例是最大的。
它的腦袋裏有五十萬個神經細胞,可以接受各種複雜信號。它的身體就像一個小小的化工廠,能生產一種“信息素”的化學物質,並因此擁有找路、打架、搬運重物等很多神奇的本領。
人們經常能看到螞蟻搬家的現象,它們沿著一定的路線往返,從來不會迷失方向。而且螞蟻外出尋找食物時也有一定的路線,當找到食物後,它們也能準確無誤地回到家園。那麼螞蟻是怎樣認路的呢?
這就要歸功於它們身體分泌出來的信息素了。螞蟻出洞的時候,一般都是很有秩序地排成一縱隊前進,前邊的螞蟻分泌出的信息素隨著它行走的路線釋放在路上,後邊的螞蟻聞到這種氣味緊緊跟上。這種信息路成了它們前進的路標,回來時,它們仍按這個路標返回洞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