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貴陽定位為“森林之城”。
2002年,貴陽被列為首個全國建設循環經濟生態試點城市。
2003年,貴陽市製定施行了《南明河保護管理辦法》。
2004年11月,第一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在貴陽舉行,國家林業局授予貴陽市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006年1月10日,貴陽公交第一台改裝後的LNG(液化天然氣)試驗車正式上線載客運營。
2007年6月,貴陽市正式啟動創模活動,努力成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2007年8月,中國氣象學專家組向貴陽頒發了“中國避暑之都”匾額。
2007年11月20日,成立了貴陽市環境保護兩庭,作為首個嚐試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省會城市。
2007年11月21日,貴陽市“兩湖一庫”環境保護基金會成立。同年11月30日,貴陽市兩湖一庫管理局掛牌成立。
2007年12月29日,貴陽市委八屆四次全會通過《中共貴陽市委關於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為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給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2008年2月1日,貴陽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2008年3月5日,“綠絲帶”公益日活動正式啟動,發出“讓綠絲帶永遠飄揚”的倡議。
2008年3月20日,“貴陽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北京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研究所,貴陽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
2008年8月29日,《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讀本》地方教材首發式暨座談會舉行。該讀本正式納入貴陽市小學、初中、高中課程。
2008年10月24日,《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係及監測方法》發布。指標體係包括生態經濟、生態環境、民生改善、基礎設施、生態文化、政府廉潔高效等方麵,共33項指標。
2008年12月2日,貴陽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頒布實施《關於建立生態補償機製的意見(試行)》。
2009年3月,清鎮市朱家河汙水處理廠一、二期工程以及百花、站街汙水處理廠30年特許經營權以總價4620萬元和0.8元/立方米的汙水處理費被中科成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競得。這是貴州省首次通過招投標進行市政公共事業特許經營權轉讓。
2009年6月9日,貴陽市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通過省級驗收。
2009年6月11日,國家環保部將貴陽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要求努力實現“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社會和諧、行為文明”的基本要求,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發揮典型示範作用。
2009年8月,首屆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召開。論壇主題:發展綠色經濟——我們共同的責任,達成《2009貴陽共識》。
2009年10月1日,《貴陽市揚塵汙染防治管理辦法》正式施行。
2009年12月30日,貴州規模最大的汙水處理工程——貴陽市新莊汙水處理廠正式建成,日處理汙水規模達25萬噸。
2010年1月18日,貴陽市舉行“三創一辦”動員大會暨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倒計時600天啟動儀式。
2010年3月1日,全國第一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正式施行。
2010年4月1日,《貴陽市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管理辦法》施行。
2010年7月,貴陽市政府與國家環保部簽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製考核試點工作協議,貴陽市成為全國首批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製考核試點城市之一。
2010年7月30—31日,2010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召開。論壇主題:綠色發展——我們在行動,達成《2010貴陽共識》。
2010年8月10日,貴陽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為全國低碳試點城市。2010年12月18日,國內首座埋地式加氣站——蠻坡加氣站投用。
2010年12月20日,貴陽市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工作通過國家專家組檢查、考核、驗收。
2011年2月24日,貴陽市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全國低碳交通運輸體係試點城市之一。
2011年3月26日,貴陽2011年“地球一小時”和“地球一小時低碳生活周”公益環保活動啟動。
2011年5月5日,貴陽市被列入全國首批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試點地區。
2011年6月,“兩湖一庫”區域開始采用生態浮床(浮島)方法對汙染水體進行水質改善及生態修複。當年共完成2.6萬平方米生態浮床建設。
2011年7月16—17日,2011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召開。論壇主題:通向生態文明的綠色變革——機遇和挑戰,達成《2011貴陽共識》。
2011年7月21日,貴陽被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和世界城市合作組織授予“2011中國十大美麗城市”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