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蒙醫臨床經驗的積累和總結,理論體係的充實和發展,采、種、製、用野生藥材的擴大,醫療技術的提高,以及醫藥著作的編著和出版,蒙醫的醫療實踐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大約在唐代就已有蒙醫外科、正骨科、內科、婦科、兒科等專科醫生,廣泛行醫於農牧區和城鎮,至元代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明末清初蒙醫理論有了進一步的充實、完善與提高,臨床分科也越來越細,如眼科、針灸、術療、按摩推拿、溫泉、藥浴、食療、養生等各專科日益興盛起來,名醫層出不窮,他們寫下了數十部蒙醫藥著作,流傳於後世。近代蒙醫各科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大內科又分出腦係、溫病、肝病、腎病、血液病、胃病、心血管病、肺病等科;骨傷科發展成專科醫院,眼、兒、婦、五官、皮膚、五療等科都有新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果。
一、診斷
蒙醫診斷包括問診、望診、觸診三種方法,簡稱三診。這是蒙醫觀察和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通過三診得來的臨床症狀及體征,運用蒙醫的理論指導,結合病人的體質、性別、年齡及發病原因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從而作出對疾病的診斷。蒙醫診病中,很注意對病人糞、尿等排泄物的觀察,從排泄物的色質、性狀、氣味等情況,判斷病變的性質,提供診斷參考。在診斷中,還可能會遇到的“四種誤診”和“五種假象”等複雜情況,這時必須將辨症與辨病相結合,方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1.望診
通過醫者的視覺診察患者全身及其有關部位的情況,以了解疾病體征和健康狀況的方法。蒙醫認為,人體內部的三根、七素以及髒腑發生異常變化,必然會反映到體表。因此,可通過望診來幫助判定疾病的性質。望診主要觀察患者的精神、麵容、體型(蒙醫把人的體型分為赫依型、希拉型、巴達幹型、合並型、混合型),形體的浮腫或幹枯,以及五官、舌質、舌苔、痰液、嘔吐物、血色、二便、婦女帶下的色澤等;三歲以下的小兒還看指紋、耳紋以輔助診斷。
2.問診
三診中較為重要的診察方法。通過有目的地詢問和聽取患者及其家屬親友的講述,了解患者的發病經過和症狀進行診斷。問診內容主要是一般情況、病史、現病症等,著重於探求與辨症施治有關的資料。根據“三根”理論要做到29種問診。如詢問患者的寒熱情況,生活習慣,飲食嗜好和對病情有害及有益情況,患病的規律和患病時的季節氣候,周圍環境的過冷、過熱、過濕等情況,以及是否接觸傳染源等。
3.觸診
醫生用手直接接觸患者身體的一定部位以探索病情的方法,包括切脈和按診。①切脈。切脈在蒙醫診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並為醫生所必須具備的技能。分辨三根及寒熱,以及髒腑的變化,氣血之盛衰等,均以切脈為主。切脈通常是在病人的腕關節掌麵橈動脈搏動處進行。將這一段動脈分作三部,稱寸部、幹部、查嘎部。切脈時患者手臂平伸,掌心向上平放,醫生先以食指放在寸部,然後把中指放在幹部,無名指放在查嘎部,一般指間以麥粒為隙。切脈時需要用不同指力仔細候測,寸觸皮、幹按肉、查嘎重按骨。寸、幹、查嘎三部分分別診察不同髒腑的病症,且左右不同。醫生右手寸部診察心髒、小腸,幹部診察脾、胃,查嘎部診察左腎、精;左手寸部診察肺、大腸,幹部診察肝、膽,查嘎部診察右腎、膀胱。如果患者是女性,則醫者左手寸部診察心、小腸,右手寸部診察肺、大腸,其他均同上。對脈象的特點可以脈位的高低、脈搏的頻率、節律、強弱、大小、勢態等方麵來認識。正常的脈象是一次呼吸(一息)平均脈跳4~5次(相當於每分鍾72~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往來均勻,節律一致。但這是相對的,由於人的體型、性別、年齡不同,以及機體內、外環境的影響,可出現一些生理差異。關於臨床常見的異常脈象,曆代蒙醫所積累的經驗極為豐富,對脈象的辨認非常細致,可細分為47種脈象,一般以12種脈象為基礎,又歸納為寒、熱兩類,作為臨床診斷的一個重要方麵。蒙醫認為,赫依病之脈象洪而中空,按之即絕;希拉病之脈象細、數而有力;巴達幹病之脈象沉、緩而無力。此外,還有絕脈、怪脈,以及對脈象的幾種誤診等方麵的論述。②按診。醫生用手直接接觸按壓病人的體表或病變部位的診察方法。按診主要用以分辨病症之寒溫、潤燥、腫脹、疼痛及包塊,並觀察病人對按壓的反應。觸按四肢關節診察有無骨折、脫臼;循脊柱觸按可了解有無病理反應等。
二、治療
蒙醫學將疾病分為陰性病、陽性病兩大類型。進而分為“赫依”、“希拉”、“巴達幹”病三種病質。這三種病質又可分為4門,404病,1116證。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將這些病症歸納為20種基本性質。“赫依”(諸風)病的性質是糙、輕、寒、細、強、動等6種;“希拉”(火、熱)病的性質是脂、銳、熱、輕、臭、泄、濕等7種;“巴達幹”(痰、寒、濕)病的性質是脂、寒、重、鈍、柔、固、黏等7種。針對這些病質,蒙醫采取多種治療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