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激活少兒智慧潛能的成功案例(1 / 3)

家庭教育既十分重要又很複雜,不易把握。目前在世界各國,家庭教育方興未艾,漸漸已成為一種時尚,但仍普遍存在較大的誤區。理論闡釋對於研究人員很有必要,可光講道理對於廣大家長來說在理解與接受上難度較大一些,最好用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說明。為此,我們整理出中外家教園地裏科學與藝術領域結出的絢麗的“花朵”。看他(她)們在孩童時期曾經受到怎樣的家庭教育影響,雖然不能依樣畫葫蘆地硬性模仿,但肯定能從中得到一些教益和啟迪,從而改善與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水平和狀況。

1.卡爾·威特的家教觀念與智力開發

卡爾威特是德國的一名牧師。他通過訓練自己的孩子而創造的開發孩子智力的方法在歐美國家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德國教育問題學會在一次開會時,有人在會上說:“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卡爾·威特反駁說:“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從生下來到五六歲時的教育。就是那些隻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當時,會上的人都反對他的說法。卡爾·威特說:“隻要上帝給我一個孩子,而且你們都認為他不是白癡,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為非凡的人。”卡爾·威特生了一子,取名小卡爾·威特。小威特不僅不聰明,而且還有點先天不足。鄰居們背後議論紛紛,“這樣的孩子,就是教育也沒什麼出息,白費力氣。”小威特的母親也失去信心的這樣說。可是,老威特沒有為此喪失信心,他認真教育起小威特來。可是,就是這樣的孩子,卡爾·威特卻取得了驚人的家教成果:小威特八九歲時,就已經能夠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拉丁語等六國語言,通曉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九歲時就考入了萊比錫大學。這個大學的校長說:“九歲的小威特已經具備了十八九歲的青年們所不及的智力和學力。這是他父親對他實行早期教育的結果。”1814年4月,未滿14歲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之後,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老威特曾把小威特14歲以前的教育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叫《卡爾·威特的教育》。在這本書裏,老威特記下了這樣的故事:首先,小威特的早期教育,是從語言訓練開始的。因為父親懂得,孩子的可能能力的遞減原則,即生下來有100度可能能力的兒童,如果放棄教育,到5歲時就會減少到80,到10歲時就會減少到60,到15歲時就隻剩下40了。所以,他認為,為了杜絕這種遞減,必須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發展其能力的機會,而要讓孩子盡早發揮其能力,首先要及早教孩子學語言。因為語言是接受知識的工具。

父親在小威特剛剛會辨認事物時,就開始教他說話了。瞧,父親在兒子眼前伸出手指頭。兒子看到後,伸出小手想捉住它,剛開始時,怎麼也捉不到。後來,一下子捉到了,兒子非常高興,就把手指放在嘴裏吃起來。這時,父親就用和緩而又清晰的語調反複發出“手指,手指”的聲音給他聽。兒子停止了吮吸的動作,因為他聽到了一種聲音,隨即小眼睛開始尋找聲源,哦,是爸爸的嘴在動。於是,視覺和聽覺多次結合,兒子的小嘴也試著模仿了。不多久,小威特就學會了“手指”的發音。

小威特稍大一點兒後,父親(或母親)就抱著教他飯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體的部位、家裏的器具和食品、房子的各處、院子的草木及其他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實物名稱,也教他動詞和形容詞,小威特的詞彙逐日漸豐。當小威特稍微能聽得懂說話時,父親和母親就天天給他講故事。不僅讓兒子聽,而且要聽後再複述故事。這樣,小威特到五六歲時,就毫不費力地記住了三萬多個詞彙。

小威特3歲半時,老威特決定開始教他認字。當然,第一步得喚起孩子的認字興趣。於是,父親給兒子買了幾本畫冊,非常有趣地講給他聽,並且說:“如果你能認字,這些書你都會明白。”有幾次,幹脆不講給他聽,隻是說:“這個畫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沒有工夫給你講。”等到兒子識字的想法和願望都被激發起來了,要求爸爸教他認字,這時,父親才進入識字的教學階段。先教音,接著以“拚音遊戲”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孩子組字。由於德語的發音比較規範,小威特雖然還未掌握讀法,但很快就在遊戲中學會了朗讀。以後,他又學會了更多的詞彙,並且由於一直學的是標準德語,後來,小威特可以讀書了。

教育上與其填鴨式地給孩子灌輸知識,不如開闊他們的眼界。為此,老威特注意利用一切機會豐富小威特的見識。看到建築物,就告訴他,那叫什麼,坐落在什麼地方。看到古城之類,就告訴他過去這個城的名字,給他講古城的曆史。小威特兩歲以後,父親不論是走訪親友,還是上街購物,也不論參加音樂會,還是觀看戲劇,到哪兒去都帶著他。而且,隻要有空兒,就帶他去參觀所有的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植物園、工廠、礦山、醫院和保育院等等,以開闊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見聞。

老威特不但重視及早發展兒子的智力,而且也注意從小教育孩子道德與美育。

小威特稍略懂事,父親就給兒子講述從古到今的各種勸人行善的故事,有的還反複講。隻要小威特做了好事,他就表揚說:“好!做得好!”有時也在妻子和少數幾個了解他的教育方法的親友麵前表揚說:“威特今天做了這麼一件事。”

德國有許多謳歌仁愛、友誼、度量、勇氣、犧牲等美德的詩篇。父親就給他背誦各種道德詩。父親花了大量的工夫,為的是讓小威特把善行作為一種樂趣,讓他記住做了好事要克製自己的喜悅。為了這一目的,他還為兒子做了一個“行為錄”,兒子做了好事,就記到上麵,留做永久紀念。此外,老威特還經常給兒子講述有關壞人的故事,並且給予嚴厲批判。由此幫助兒子從小分清善惡,敬慕好人,憎惡壞人。

父親還注意陶冶孩子的善良的感情。小威特3歲時,有一次,看到一條狗跑過,他像一切孩子喜歡做的那樣,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邊,正巧被父親看見。於是,父親就拽住小威特的頭發,臉色嚇人,揪住不放。小威特吃了一驚,把拽著狗尾巴的手放開了。這時,他父親也把手放開了。然後說:“威特,你喜歡被人拽著頭發嗎?”小威特紅著臉說:“不喜歡。”“如果是這樣,那麼對狗也不應當那樣。”在父親的教導下,威特終於成為一個心地善良、感情豐富、情趣高雅的人。

小卡爾·威特嬰兒時期,反應相當遲鈍,由於父親的精心培養,才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但父親卻十分忌諱這個“神童”的稱呼,堅持不準別人表揚自己的兒子。老威特這種萬事冷靜的心態,非常了不起。他知道,世界上並不存在全知全能的天才,所謂“神童”,無非是某些人學知識早一些、深一些罷了。如果陶醉在“神童”的稱號上,不繼續上進,“神童”也會變得不“神”。正是由於老威特的教育得法和謹慎引導,小威特才避免了某些被稱為“神童”的少年通常要犯的驕傲狂妄的毛病,也避免了曆來所慣見的“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了20變庸人”的厄運,使小威特在學問上始終盛而不衰,成就非凡。

2.莫紮特父母所創造的奇跡

在法國巴黎一個音樂會上,一位7歲的幼童為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彈鋼琴伴奏。幼童聽她唱了一遍後,就能不看樂譜,自由地伴奏,從頭到尾一點兒也不錯。女歌唱家再唱一回,幼童又在琴上另做新的伴奏。每唱一回,幼童的伴奏都變化無窮,和諧動聽,聽眾們驚歎不已。這位7歲的幼童,就是被歐洲人稱為“十八世紀的奇跡”的奧地利作曲家莫紮特。

這一“奇跡”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與他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莫紮特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一個小城薩爾斯堡,他的父親叫列奧波裏德·莫紮特,曾在大學裏學過法律,由於有音樂才能,擔任大主教宮廷樂師,是個優秀的小提琴手、作曲家和出色的樂隊指揮。

莫紮特的母親共生過7個孩子。但隻留下兩個:一個是女兒南列爾,一個是比女兒小5歲的兒子莫紮特。在這音樂之家裏,莫紮特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常常出神地傾聽父親彈鋼琴。他3歲時就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才能,能模仿父親,按著鋼琴鍵,彈出和諧的音樂,也能彈出他姐姐所彈奏的樂曲中的片斷。父親知道,兒子盡管具有優秀的音樂素質,如果不經過嚴格的訓練,也是成不了材的。所以,從4歲起,父親就開始教莫紮特彈鋼琴和拉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