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有證據顯示,在這種文明衰落以前,這兩座城市就已被提前放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有人認為這是雅利安人(即現代印度人)入侵的結果,但在雅利安人到達前500年,這兩個城市就已遭放棄,因此這種說法不能成立。也有人將其歸之於城市內部社會政治和經濟的解體,但從發掘出的遺跡來看,也沒有這種逐步衰落的痕跡。這兩座城市好像是突然出現,又突然被人莫名其妙地放棄了,至於放棄的原因,至今仍沒有答案。
“巴別塔”之謎
據《聖經》記載,大洪水過去之後,巴比倫人想要建造一座高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上帝知道後,就變亂人們的口音,使人們的語言彼此不再相通。這座塔就被稱之為“巴別塔”。《聖經》認為,“巴別”這個詞,就是希伯萊文中“變亂”的意思。
公元前460年左右,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曾遊曆了巴比倫城,目睹巴別塔的廢墟。他為之驚歎不已,懷著敬佩之情寫道:“它有一座實心的主塔,一弗隆(約220米)見方,一共有8層,外緣有條螺旋形通道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在半途設有座位,可供歇腳。”
但是,此後不久巴比倫王國即被波斯所滅,波斯國王薛西斯鎮壓了當地人民的反抗之後,對這處古跡棄置不問,甚至任由當地居民從中拆去磚塊,拿去建造房子。隨後波斯人又被馬其頓王亞曆山大率領的希臘大軍擊敗。公元前331年,亞曆山大大帝以征服者的身份來到了巴比倫城。他曾有重建這座巨塔的打算,但據隨軍的希臘地理學家斯特雷波報告說,僅僅初步清理地麵的廢墟,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麵對著如此浩大的工程,亞曆山大大帝不得不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想法。
此後一千多年裏,中東地區戰亂頻繁,使許多古代文明遺跡慘遭破壞。以致當近代科學在西方興起之後,人們想要再來重新審視巴別塔時,這座偉大的古代建築隻剩下一堆碎磚斷牆,慘不忍睹。隻有那巨大的方形地基,雖已長滿了野草,但仍能看出原地的輪廓,使人多少能想象一點兒它當年橫空出世的雄姿。
現代人們已經知道,“巴別”一詞,其實來自古巴比倫文,原意為“神之門”。那麼,巴比倫人建造這座巨塔顯然也不僅是為揚名之用。於是對塔的作用,也有了種種不同的解釋。
有人認為巴別塔是古巴比倫人的天文觀測台。有人則根據斯特雷波的記載,認為該塔是古巴比倫城之神馬杜克的象征式墳墓。更多的人認為,它不是神的墳墓,而是供諸神下凡的落腳之處。還有人認為它與埃及的金字塔一樣,是古代帝王的陵墓,其中可能隱藏著陵寢和密室。這派人的代表是法國考古學家弗雷斯·內爾。
19世紀中葉,法國政府派弗雷斯·內爾率隊前往巴比倫考察,他在寫給法國外交部長的一封信中說:“……進入塔內最簡便的方法是使用地雷把它炸成兩半,隻有這樣才能達到塔的中心。日後我如能與統治尼姆拉德泉沙漠地區的阿拉伯人建立友好關係,將說服他們允許我試用這種方法。請問部長大人是否允許我這樣做?”當時的法國政府竟然答應了他的要求。可是弗雷斯·內爾不適應當地炎熱的氣候,到達巴比倫一帶不久就患了病,未來得及實施上述計劃就與世長辭了。
進入20世紀,保護古跡已成為各國人們的常識,伊拉克政府不可能再允許以炸毀的方式來研究作為其國寶的巴別塔。直到如今,人們仍然未能進入巴別塔內部。因此,巴別塔內是否藏有陵寢與密室,以及巴別塔的用途,依然未能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兩千多年前的巴格達電池
卡維尼格在報告中是這樣描述古電池的:“陶製器皿,類似花瓶,高15厘米,白色中夾雜一點淡黃色,邊沿已經破碎,上端為口狀,瓶裏裝滿了瀝青。瀝青中有一個銅管,直徑2.6厘米,高9厘米,銅管頂端有一層瀝青絕緣體。在銅管中又有一層瀝青,並有一根鏽跡斑斑的鐵棒。鐵棒高出瀝青絕緣體1厘米,由一層灰色偏黃的物質覆蓋著,看上去好像是一層鉛。鐵棒下端長出銅管的底座3厘米,使鐵棒與銅管隔開,看上去好像是一組化學儀器。”
卡維尼格在報告書中總結說,在巴格達出土的陶製器皿、銅管和鐵棒,實際是一批距今2000多年的古代電池。它隻要加上酸溶液或堿溶液,便可發出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