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功的話,人類便會目睹恐龍的真實麵貌了。
恐龍滅絕之謎
大約在距今2億年前,恐龍作為爬行動物的代表,成為整個中生代的霸主。但是,在距今6500萬~7000年前,中生代末期,不可一世的一代霸主——恐龍卻遭受了滅頂之災。在很短的時間裏,整個恐龍家族全部滅絕,成為地球史上一件最大的慘案。
那麼,為什麼曾經稱霸地球長達一億多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呢?科學家們從各個角度對這個謎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究,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假說。
最早的一種說法是,地球氣候的大變化。
以美國的卡特·福賽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中生代中期以後,地球上的氣候不再是常年如夏,而是變得四季分明。許多植物在秋冬兩季枯死,致使食草類恐龍死去,並影響了食肉恐龍的生存。
澳大利亞生物學家約翰·史密斯卻認為是因為氣溫降低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爬行動物一般需要陽光熱能來孵化卵,所以恐龍喪失了起碼的繁殖能力,從而滅絕。那麼,為何其他的爬行動物經受住了低溫的考驗而順利地繁殖了後代呢?
1988年,美國帕薩迪納加利福尼亞工學院的奧基夫和阿倫斯認為,一顆彗星或隕星襲擊了地球表麵的石炭紀岩石,這導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20倍,從而使地球上氣溫平均升高大約20℃。由於氣溫升高,二氧化碳更不易溶解於水,這使恐龍喪失了繁殖能力。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小行星與地球碰撞而導致恐龍滅絕。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阿爾瓦茲教授認為,6500萬年以前,一顆直徑為10公裏左右的小行星以每秒25公裏的速度與地球相撞,大量的沙土塵埃覆蓋了整個地球,使照射到地麵的太陽光大為減弱,這種昏暗的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期,大多數植物不能生存,素食恐龍和肉食恐龍先後失去食物來源而最終滅絕了。
也有人認為,恐龍在小行星與地球碰撞後並未突然全部死亡,至少又生存了75萬年。因為一半以上的植物是在碰撞後300萬年中逐漸死亡的,所以有半數的恐龍可以繼續生存一段時間。他們認為是因為海底變化使地球平麵下降了300米,亞洲和北美洲連接起來,大量的動物遷移到了恐龍的棲息處,食物供應更加困難,於是恐龍在饑餓中慢慢死去。
另外一種說法是一顆新星爆炸給恐龍帶來了災難。
前蘇聯科學家西科羅夫斯基認為,7000萬年前,太陽係近旁約32光年處發生了一次大爆炸,它產生的大量放射線使地球陷入前所未有的災難中。身軀龐大的恐龍幾乎喪失了最基本的自我防護能力。在放射線的無情侵蝕中那些體形小的爬行動物如龜、蛇以及原始哺乳動物卻可以隱於地下或洞穴中躲避災難,從而幸免於難。
還有一種重要的說法是自然界的優勝劣汰。
恐龍在地球上出現不久,哺乳動物也在脊椎動物的進化中誕生了。這種新興的動物群有著恐龍所不具備的眾多優點,在競爭中占據了優勢。
哺乳動物有能夠保溫和隔熱的毛皮和脂肪層,有排出體內多餘水分的汗腺;腦子大,且大腦皮層發達;進食器官已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並且它的繁殖能力也是恐龍望塵莫及的。再來看看恐龍,它們身軀過於龐大,而腦子小得可憐;神經活動與哺乳動物不能相提並論;牙齒尚不如現今的馬的牙齒發達;繁殖也屬卵生繁殖,成活率低。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哺乳動物進化得越來越高級,數量也越來越多。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注定要失敗的恐龍不得不可悲地退出曆史舞台。
此外,還有幾種值得注意的說法。
種族老化說:英國人卡頓斯認為,一切生物的種類都有其誕生、成長、衰老以及滅亡的過程,恐龍家族也是如此。
便秘說:美國植物學家米勒認為,中生代末期,裸子植物被被子植物取代,恐龍不得不改食有著堅硬樹皮的柳樹或桑樹。它們不具備尖銳的牙齒,吃下去的大部分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便秘,恐龍們在痛苦中死去。
氧氣過量說:有的學者認為,地麵上闊葉林的增加,導致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大大增加。恐龍不得不在氧氣含量遠高於從前的大氣環境中生活,以更大的速度進行異化作用,消耗自身的能量。這樣,即使恐龍不停地進食,也難以應付過多的消耗,最終新陳代謝嚴重紊亂,恐龍滅絕成為必然。
以上說法都認為恐龍因各種原因滅絕了,而美國的羅伯特·巴克博士卻認為,從蜂鳥到鴕鳥,每一種鳥類都是恐龍的直係後裔。它不是滅絕了,而是進化了。他說,如果你把它的骨骼和現代鳥類的骨骼放在一起,無論是神經與血管的傳導、顎骨的連接,還是踝子骨或膝蓋的功能,以及右腦、骨腔等,都驚人的相似。恐龍表麵看上去像蜥蜴,而實際上是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