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拉塔姆於7月27日駕駛著他嶄新的“安托瓦內特”VII型飛機進行了第二次嚐試,但又一次落到了水裏。這次他的臉部也被破碎了的鏡片劃破了。此後,就看誰能首先完成跨越英吉利海峽的雙程飛行了。1910年6月2日,有一架飛機首次完成了中途不著陸的雙程飛行。這架飛機是一架法國製造的“萊特”雙翼機,飛行員是著名的英國汽車和飛機的先驅駕駛員——尊敬的查·斯·羅耳斯。不幸的是,一個月以後,查·斯·羅耳斯就在伯恩默思的一次飛行事故中喪生了。但是他的名字,與亨利·羅伊斯爵士的名字一起,始終活在人們心中。
人力飛機
天高任鳥飛。人類自古以來就對鳥類展翅萬裏的高超飛行本領、飄忽不定的飛翔樂趣羨慕不已。希臘神話中伊卡洛斯父子用羽毛和蠟製成翅膀,企圖飛越海峽,由於飛得離太陽太近,蠟被融化,伊卡洛斯墜海而死。中國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雷震子吃了師父雲中子給的4枚紅杏,不覺左右肋下各長出一個肉翅來,從此他就可以上下翻騰,飛翔自若,盤旋如風雨之聲,進退有龍蛇之勢……凡此種種,不過反映了人們對飛行的憧憬而已。
人類的飛行嚐試是向鳥類學習的結果。相傳我國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就有人把全身粘上羽毛,試驗過撲翼飛行。外國也不乏這樣的勇敢者。1742年法國人巴魁威爾在臂上和腿上裝上翅膀,企圖飛越巴黎的塞納河。他由一所高屋的屋頂跳下,結果落在一艘小艇上,摔傷了雙腿。
人類通過直接觀察,首先模仿鳥的撲翼飛行是很自然的,殊不知鳥的撲翼是複雜多變的過程。概略地說,撲翼分為上抬翅膀和下拍翅膀兩個階段。上抬時翅膀彎曲,羽毛散開,翅膀上形成許多通氣的縫隙;下拍時翅膀伸直,羽毛並在一起,獲得較大的升力和向前的推進力。實際上,撲翼時還有翼型的變化。
法國有一個叫貝尼埃的鎖匠,巧妙地模仿了鳥類撲翼的特點,製造出一個“飛行十字架”。他在肩上放兩根杆子,杆子上各裝一對長方形的活動翼,用係索連接,手腳同時用力,使杆頭向上擺動時活動翼收合,向下擺動時活動翼展開,看來和真鳥一樣靈活。貝尼埃把他的發明賣給馬戲團的一名演員,在一次演出中,演員背著飛翼從15米的高處躍下,當場摔死,成為最早的航空殉難者之一。這事發生在1673年。
鳥類的另一種飛行姿態就是滑翔,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我國晉朝(公元330年左右)的葛洪就曾正確地指出過,鳥類是靠上升氣流盤旋。
德國的李林達爾在1889年發表了專著《鳥類飛行是航空基礎》,書中指出利用上升氣流滑翔就能如鳥類一樣自由飛行。1891年他製成第一架雙曲翼滑翔機,三年之後,他從50米的山頭向下滑翔了350米,是人類的第一次滑翔。李林達爾是一個孜孜不倦的飛行家,親身飄飛2000多次,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資料。他在1896年的一次飄飛中,遇到一陣突如其來的旋風而不幸失事,臨死前他留下一句話:“總是會有犧牲的!”航空先驅者的大無畏精神鼓舞著人們繼續攀登。
雖然美國萊特兄弟在1903年發明了帶動力裝置的飛機,但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人們仍是對人力飛行念念不忘。因為人們一旦掌握了依靠自己體力的飛行技術,航空就會成為大眾化的事業。
歐洲許多國內和國際人力飛機競賽大會的相繼舉行,把航空愛好者的熱情推向新的高度。在這些競賽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發動機工業家皮吉特設置的10000法郎獎。1912年2月公布的競賽條件中宣布:“獲獎的人力飛機要單獨依靠人的體力離地升空,在兩條平行線內飛行10米,飛行中不許觸地。為了避免利用風力,飛機還必須掉頭重新飛完上述距離,並禁止使用輔助設備幫助起飛。”條件公布後,躍躍欲試者大有人在,他們大多是自行車運動員,這一點對以後的人力飛機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1912年5月,拉瓦萊德首先用改裝的帶翼自行車應試,他騎車全速衝向一個彈性斜台,然後躍入空中。他的紀錄是高度10~20厘米,最大距離1.1米。1912年6月2日,比賽在巴黎正式揭幕,23名選手騎著各種自行飛車彙集一堂,然而,遺憾的是取消跳板式的斜台後,竟沒有一名選手順利起飛。以至皮吉特宣布降低要求,另提出一項副獎,隻要在10厘米高度上往返飛行1米,即可獲獎。同年7月4日,泡林首先獲得這筆獎金,他的飛車雙向飛行距離是3.6米和3.3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