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神話故事
當遠古時期的人類學會了使用火和石器,依靠群體的智慧和力量,獵取到足夠的食物後,人類便有足夠的時間來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了。於是人類發明了車,以車代步;發明了船,來渡江過河。
但人類邁向天空的步伐卻極其緩慢。
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從雪花、樹葉飄落,雲彩流動,狂風中飛沙走石等自然現象,以及天空中的飛鳥、昆蟲等的飛行活動產生聯想,得到飛行的啟示而向往飛行。但是,古代生產力非常落後,生產方式也極為簡單,人們隻能勉強維持生存,因而飛行的願望無法實現,隻有寄托於神話。在中國很早就有了奇妙、動人的航天神話傳說。這些航天神話傳說不僅極大豐富了古代人類社會文化,還孕育了後代航空技術的萌芽。
傳說我們的始祖黃帝就是騎著龍飛到天上去做神仙的,征服洪水的大禹也曾駕著龍到天空遊覽。公元前10世紀周朝國王周穆王乘坐一輛“黃金碧玉車”,以日行萬裏的速度飛往西天訪問“瑤池金田”西王母。傳說天上有仙,稱為天仙。天仙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飛行雲中。仙人王子喬騎的是巨鶴,西漢劉向在《列仙傳》中寫道:“周靈王太子晉,七月七日乘白鶴,駐山頭謝時人,數日而去。”《列仙傳·拾遺》中也寫道:“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簫……數年,弄玉乘風,蕭史乘龍去。”
無論是借助飛車,還是駕馭白鶴,或是借助鳳、龍,都是古人意圖借助它們以實現飛天夢想的一種想象。根據民間傳說編著的《山海經》中有不少“人鳥一體”的怪異插圖。這些帶有濃密神秘色彩的怪異圖,是人類希望通過長一副鳥的翅膀來實現飛行願望的一種飛行想象圖。
西漢劉安的《淮南子·覽冥訓》和晉朝幹寶的《搜神記》都記敘了“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說的是神箭手後羿曆經艱難險阻從昆侖山西王母那裏求得了兩粒“不死之藥”,夫妻分吃可以長生不老。誰知後羿的妻子嫦娥偷著一個人吃了,結果她就不由自主的飛上了天空,一直升到了月宮裏。
我國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在《離騷》中想象自己駕駛飛龍拉的車,在天空飛行,朵朵雲彩就像一麵麵旗幟,在他車旁迎風飄揚;鳳凰一邊唱著歌,一邊隨他在空中飛翔。他飛過巍峨的昆侖山,飛過一望無際的流沙河,最後到達天邊的西海。
《莊子·逍遙遊第一》中寫道:“夫列子禦風而行,冷然善也。”說列子由於得風仙之道,因而能夠駕風不費力地在空中飛行,把想象中的飛行與風聯係起來,說明古人已預見到飛行與風有密切的關係。
詩人李白(公元701—公元762年)的《天台曉望》詩裏有:“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
詩人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年)的《彭衙行》詩裏有:“何當有翅翎,飛去墮爾前。”
文學家韓愈(公元768—公元824年)的《調張藉》詩裏有:“我願生雙翅,捕逐出八荒。”
李白、杜甫、韓愈在他們的詩裏都希望人能夠像鳥一樣生羽毛、長翅膀,在空中飛行。
北宋文學家蘇軾(公元1037—公元1102年)的《金山妙高台》詩裏有:“我欲乘飛車,東訪赤鬆子;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裏。”意思是:我想駕著飛車,去東海尋訪赤鬆子,三萬裏水路,到蓬萊可真不容易啊!
在我國唐代流傳著一個唐明皇遊月宮的故事,也十分有趣。故事說有一天晚上,唐明皇坐在長安城的皇宮之中,一邊飲酒作樂,一邊仰望天空中的明月,似有所思。這時一位侍奉唐明皇的道士猜到了唐明皇的心思,他將手中的拐杖向空中拋去,天空中頓時出現了一座碧玉般的長橋,長橋的這一端在皇宮中,那一端直接月宮。唐明皇又驚又喜,撩袍邁步,登上了碧玉長橋,直奔月宮進入了廣寒宮,這時仙樂四起,雲霧繚繞,數不盡的仙女載歌載舞,迎接唐明皇。唐明皇如醉如癡,樂而忘返,直到道士再三提醒方才告別眾仙女,回到人間,腳剛落地,那座碧玉般的通天長橋便倏忽而逝。
神話故事《西遊記》裏描寫的天兵天將、妖魔鬼怪等都能騰雲駕霧在空中飛行。孫悟空一個筋鬥就是十萬八千裏。
我國甘肅敦煌石窟裏的壁畫飛天,其職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釋,因能歌善舞,周身還散發著香氣,所以又叫香音神或飛天伎樂。按佛經的描述,飛天的形象似人非人,頭上長角,並不美。但經過藝術家之手,卻成了形貌俊美的天男天女。這些生動活潑、千姿百態的飛天,身披天衣,環繞彩帶,飛騰之狀猶如遊龍翔鳳,彩雲飄揚。這是人們對飛行向往的又一種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