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3)

楔子

直到撤縣建市那年,它還是長江邊上一座僅有兩萬多居民的小鎮,沒有一家大商場,沒有公園,沒有紅綠燈,甚至連集貿市場也沒有。此時要是有一個人站在老舊的街麵上對人說:“20後的江城,會是一個擁有20萬人口,布局合理的新xc市;30年後,它將是擁有30萬居民,功能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城市。”那就完了!老百姓認定他是從石佛寺醫院(精神病醫院)逃出來的。幹部立馬要給他扣上“蠱惑人心”的帽子,“要是早幾年非得批鬥不可!”

真理往往受到這樣的“禮遇”。

江城人根深蒂固的品質就是樸實,因此,對於這個從天而降的“市”,做了上千年“非市民”的江城人無不表現出一種羞怯。也許正是由於這個羞怯的原故,新市府發送到各局委辦的大紅印章居然讓那個“市”字出現筆畫上的錯誤!這決不是妄言,而是有據可查的。

一個紅磚瓦房的大門口一側,嶄新木牌上頭大紅綢布紮的大紅花,吸引了一個六七歲小姑娘的眼球。其實這一天,到處的牌子都是這身兒裝扮,都有一團這樣的大紅花,隻不過女孩回家路上隻看到了它。“媽媽媽媽,這裏麵是做什麼的呀?”女孩問母親。年輕的女人識字不多,但“建設”二字她還是認得,於是將“江城市城市建設委員會”簡單粗暴地省略為:“是建房的。”女孩這時候想起了她的理想,說:“媽媽,我長大要當建房公司經理。”“要得。”媽媽表示了讚同。

這一幕有點兒意思,簡直神了!

30年後,這個女孩居然登上了江城市鼎鼎有名的房地產公司總經理的寶座。然而,可惜的是:如今的女老板即便記得一點點,也是模糊不清啊,誰還把剛讀小學的理想記在心上?而她的媽媽又早已不在人世。

這件事還不算離奇,而且知之甚少。離奇的故事發生在三個月之前,反過來說,直到三個月後撤縣建市的巨大轟動,它還在廣為傳播,據說已經傳到三省七縣。

三號碼頭是個散貨小碼頭。暮色將近,桅燈初亮,江麵上泛起點點星光,而瀝青線杆下散著黃光的路燈卻引來黑壓壓一片蚊蜢,裝在躉船高處的強光燈照亮了大半邊躉船和幾艘駁船,十幾個打著赤膊的男人在忙著卸貨,也許是裝貨,肩馱背扛,一聲不吭,汗水甚至濕透了他們的褲腰。有人拉著板車往岸上運貨,拉車人行進中將一鐵鉤掛在不停運轉的皮條上,於是乎他不消費力地往上走。“讓開,讓開。”拉車人大聲驅趕一幫看熱鬧的閑人,隨即這幫閑人統統聚集到街邊的路燈下,這幫人男女混雜,人人都一臉的汗漬,也一臉的驚恐,新加入者莫不如是。這種驚恐有很強的傳染性,也有很令人討厭的蠱惑性,總而言之不是好事。很快他們又向躉船這邊包圍過來,因為有了女人撕心裂肺的哭聲。“兒哎肉哇……”是一個身材苗條,麵目清秀的中年婦女。女人一踏上躉船就急急地奔向江麵,若不是有人摟得快又箍得緊,多半會栽到江裏去。須臾,圍觀者又自動分開一道口子,集體向一位滿頭白發卻腰板兒畢挺的老太婆行注目禮,並且似乎很安靜地簇擁婆婆走上躉船,不知什麼時候冒出個矮矮胖胖的漢子,他上前牽老太婆的手,還與之交談。

這大概就是那位目擊者,雖說女孩投江已經過去了兩個多鍾頭,胖漢似乎還驚魂未定,他手勢有點兒誇張,嘴也哆嗦得厲害,他所指示的“出事地點”相對碼頭閘口,正好被鐵皮屋遮擋,形成視覺盲區。

胖子陳述完畢躬身告辭,老太婆不管怎麼說,還是要感謝人家的:“謝謝你哈,同誌。”然後,老太婆從婦人手裏接過那隻藍色拖鞋,看了看拖鞋,又望了望江麵,輕聲細氣自言自語:“冇死,俺妹冇死。”老人看上去沒有一滴眼淚,這讓那些不明就裏的旁觀者認為她很冷血,甚至懷疑小姑娘是否是她的親孫女。其實這還不算什麼,老人的鄰居一向認為她很古怪:“一個江城人,居然不吃麥籽醬。”“一個江城老媽兒(媽兒是江城老年女性的統稱,相當於男性的老頭兒)居然不敬菩薩,這多奇怪!”去年,也就是撤縣建市的頭一年,縣誌辦的同誌向街道公布這位老太婆曾經親手殺死了一個rb兵,於是又讓她的古怪平添了一些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