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哺乳動物概述(2)(2 / 2)

(5)貧齒目Xenarthra

九帶犰狳犰狳科

原始的哺乳類,全長60~80厘米,體重4~8千克。除腹麵及四肢內側具有著生剛毛的柔軟皮膚外,全身覆蓋堅硬的骨質盾板,與很多板狀或帶狀的角質化皮膚構成高度裝甲的體表,頭盾位於額部至上唇的上方。眼部細小,位於頭盾的以外。腹部盾帶一般有9~11節,各盾帶及四肢盾板之間都是通過柔軟的皮膚加以連接,皮上長有稀疏的毛。夜行性動物,但偶爾也在白天活動。以擅長挖土的四肢找尋螞蟻、白蟻及其他昆蟲幼蟲等動物為主食,但也吃漿果。它們的牙齒無琺琅質,視力不佳但嗅覺卻很敏銳,善於遊泳。主要生活在美國南部至阿根廷的半沙漠及幹燥草原地區。

(6)兔形目Lagomorpha

家兔兔科

古兔(右側下頜骨碎片)兔科

美國加州的內布拉斯第三紀漸新白江形成層出土,是現今兔類的祖先。

(7)齧齒目Rodentia

鼠形亞目Myomorpha

褐家鼠鼠科

原產地在挪威,是分布最廣的一種較大型鼠類。由於與人類關係密切,故名家鼠。體長可達28厘米,尾披有極稀疏體毛,尾節間有鱗環,其尾長略長於體長。身體上有柔軟毛披,背部呈灰褐、褐黃及黑褐色互相交雜的條紋,腹毛呈灰白至灰色。眼睛大,四肢短小,後足較長。棲息於人類活動的各種環境中,適應能力極強,食性很複雜,主要以盜竊糧食,此外還咬噬其他物品,傳播多種疾病,是世界性害獸。

(8)食肉目Carnivora

白鼬鼬科

小型食肉獸類,體長約40厘米,尾長接近30厘米,為鼬屬較大的品種。頸部及身體長而四肢短,尾長與身長比例較同屬動物略小,尾毛蓬鬆,體毛隨季節不同而變化;夏毛呈棕黃色,冬毛純白色是適於雪地生活的保護色。四肢都有5趾,雄性體型比雌性較大,以鼠類為主食,擅鑽入鼠洞內捕殺獵物,亦食幼鳥及鳥卵、魚類、蛙類及昆蟲。分布於歐、亞北部和北美洲,中國僅見於北方幾個省。

(9)長鼻目Proboscidae

美洲猛瑪象象科

產於美國阿拉斯加州。更新世至全新世早期全部滅絕的披毛象類。生活在冰河時期披毛象類,肩高160~450厘米,大約於一萬年前絕滅,但保存於永久凍土的遺體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研究資料。體毛呈褐黃帶光澤,生活於寒冷且幹燥大草原中,吃草。迄今為止,北美洲至少有三種大型長毛象和一種侏儒長毛象被發現。

(10)偶蹄目Artiodactyla

反芻亞目Ruminamtia

盤羊(綿羊)牛科

中型的有蹄類,成年體長120~180厘米,尾長7~15厘米,肩高65~125厘米,體重可達230千克。雄性角大並且呈螺旋狀盤曲。體毛為白色,卷曲狀,質柔軟,密布於體表各處。一般認為由野生盤羊馴化而來,野生盤羊棲息於高原、高山或丘陵地帶,善於在崎嶇不平的岩石上奔跑。群居性動物,一般由單一或數隻成年雄羊負責向導,率領雌羊及幼羊成十餘隻小群活動。植食性動物,以草及灌木的嫩枝及葉為主要食物。秋季或初冬時發情交配,雄性之間常為追求異性而發生激烈的鬥爭。盤羊屬現存7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及北美洲。綿羊為歐洲畜牧業的極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作肉食及毛製品的原料。羊毛製品廣用於人類生活場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