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時鍾是古代埃及人創造的一種計時裝置。它出現於公元前1400年,至今開羅博物館還珍藏有水時鍾的實物。我國古代叫做漏壺或稱刻漏的東西,也就是水時鍾。
由於水時鍾計時不準確,當時人們都是把它和日光時鍾配合使用的。到亞曆山大王朝時代,人們又對水時鍾進行了改進。其方法是用一個浮子來測知水麵隨時間的變化,並通過滑車把時間表示出來。這種改進後的水時鍾的構造是相當巧妙的。
對水時鍾改進的關鍵部分是水流穩定裝置。因為水時鍾是否準確,關鍵在於流入貯水槽的水流速度是否保持穩定。為此,阿拉伯人進行了這樣的改進:先使流進來的水進入一個小的中間水槽,這個中間水槽裏有一個小型浮子,如果水進得多了,小浮子就上升,使中間水槽的入口關閉;中間水槽裏的水流出去時,小浮子隨之下降,進水口又打開了。
這種控製水量的辦法,實際上已經應用了現代自動控製技術最重要的“反饋控製”原理。這就是說,早在亞曆山大王朝時代,阿拉伯人就已在水時鍾上發明了自動控製的方法,盡管還很原始,但其設計思想確實是高超的。
水時鍾的時代一直繼續到公元1500年前後,這期間人們還發明了落砂時鍾、擺時鍾、線香時鍾等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但相比之下,最突出的還是亞曆山大時代的水時鍾。它容易調節,而且是最準確的。